第B4版:国际范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丝路使者今又至——

甬城吹来阿拉伯风

阿拉伯文博专家及中方代表在河姆渡遗址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文博专家体验中国港口博物馆馆藏物品。
游览慈城时,当听说水缸是古时的“消防栓”,专家们纷纷拍照留念。
安法尔·哈尼被中国港口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所折服。

    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的阿拉伯人,在与中国的经贸往来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古丝绸之路上的相遇交融、互鉴滋养。在漫长的岁月里,以古波斯、大食为代表的阿拉伯人,充当了联通东西的使者。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阿拉伯数字,便是古代印度人发明后,由印度传到阿拉伯,12世纪初又由阿拉伯传到欧洲, 13世纪左右传入中国。如今,在共建“一带一路”宏大背景下,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宁波又迎来了一批阿拉伯国家的文化使者。

    本报记者 单玉紫枫

    来自阿尔及利亚、阿曼、叙利亚、科威特等10个阿拉伯国家共15名专家学员汇聚宁波,来这里参加第三期阿拉伯国家文博(陶瓷)专家研修班。他们均来自各国文化相关管理部门,将在半个月的时间内,围绕“陶瓷”主题学习修复技术、鉴赏与古迹保护,并实地考察多所文博机构。

    探古寻幽中,古老的丝路被荡涤一新。让我们走近这批新时代的“文化使者”,聆听他们对中阿历史文化的全新思索,对宁波建设“东方文明之都”的独特见解——

    阿拉伯专家领你看

    另一个视角的“世界史”

    “如果你喜爱历史,毛里塔尼亚一定不会让你失望。”虽然第一次来到中国,但毛里塔尼亚文化与手工业部官员西迪·穆罕穆德一见如故,借着一次次交流的机会,大谈毛里塔尼亚的历史人文、风俗习惯,俨然一名文化推广大使。

    原来,在毛里塔尼亚,人们提到中国,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中国援建的毛里塔尼亚友谊港,这是当时除坦赞铁路外,中国援助非洲的第二大工程项目。今年,友谊港毛方的两名技术经理还曾受邀来到宁波,学习港口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本版曾详细报道)

    在浙江万里学院,西迪笑着聊起了友谊港与宁波的这段渊源。“就我本人而言,我更希望在经济建设、港口交流之外,多介绍毛里塔尼亚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并从普通民众开始,增进双方了解,让丝路焕发生机。”

    毛里塔尼亚地处北非和非洲内陆交界处,是融合阿拉伯和非洲文明的古老国度,素有“阿拉伯—非洲之桥”的美誉。古往今来,那些贸易之路所经的古游牧城市还闪耀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光芒。这位官员讲起课来,一点也不含糊:“目前,经联合国认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就有乌阿达勒、兴格提、提希特及瓦拉塔四座。千百年来,不管环境如何恶化,一座座图书馆、博物馆依旧伫立在沙漠中,让人得以回顾先民一路走来的文明旅程。”

    也许是受西迪影响,来自阿尔及利亚特莱姆森艺术历史国家博物馆的主管努尔丁,一上台就抛出了一个设问句:“在座的诸位,有没有人了解阿尔及利亚?”

    大伙猝不及防,一时间面面相觑。急性子的努尔丁立即报出了两个数字,“我们有20个国家级博物馆、500多个历史文化遗迹。”其中,始建于公元100年的提姆加德是阿尔及利亚最重要的古罗马遗迹,也是北非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罗马遗址,经历了几个世纪的辉煌。1880年,古城被发掘,得以重见天日。1982年,提姆加德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厢,阿尔及利亚的罗马遗址令人如痴如醉,那厢,热情的突尼斯姑娘哈宁·萨拉斐就为大伙劲刮“突尼斯风”。80后的哈宁,是突尼斯巴尔多国家博物馆的顾问。“知道罗马帝国的,一定听说过迦太基!”姑娘顿了一顿,环顾四周,“迦太基的港口遗址,就在我们总统府旁边。”

    哈宁一句话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来自阿拉伯的文博专家纷纷上台,为在场的宁波专家和同学带来了一场场异域文化盛宴。

    丝绸之路“活化石”

    激起中阿文化共鸣

    有人说,“一带一路”建设最重要的是文化共鸣。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既是经贸往来之通衢,也是文化交融之大道,承载着东西方文明互鉴的历程。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促成文化创新、共鸣,同时为各国、各区域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太奇妙了,感觉就像看了大英博物馆的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万里学院统计系大二女生蒋浩楠是此次活动的一名志愿者,本以为这只是她众多课外活动之一,没想到却在与这些阿拉伯文博专家的朝夕相处中,在他们图文并茂的生动讲解中,读到了“另一个视角的世界文化”。

    与此同时,连日来,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千年古县城慈城、世界大港宁波舟山港、中国港口博物馆、宁波博物馆等宁波特有的文化符号,也在阿拉伯文博专家心中激起阵阵涟漪。

    阿布瑟迪·阿尤布来自阿曼,是文化遗产部的海洋考古主任,也是一名水下考古文物的修复专家。此次赴甬,最令他期待的就是“小白礁1号”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的交流。

    160多年前,一艘满载着瓷器和梅园石的商船从宁波起航,随后,在象山县石浦镇东南约26海里的渔山列岛海域沉没。由于具体位置在北渔山岛小白礁畔水下24米,因而被命名为“小白礁1号”。

    当时,出水船载文物共计1060余件,主要包括:品相精美的青花瓷碗、盘、杯、碟、灯盏、盖、勺,色彩斑驳的五彩瓷碗、罐、盖,清朝、日本、越南铜钱,西班牙银币,名家制作的紫砂壶等。“小白礁1号”的发掘,也因其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超前的保护意识和多重的安全保障等为业界所称道,被誉为“我国水下考古的又一创新之作”“我国水下考古走向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又一重要标识”。

    阿布瑟迪说,2014年,阿曼的海洋考古也曾有一项“震惊世界”的发现。当时在阿曼海岸附近的海底,海洋考古学家从一艘葡萄牙探险队的沉船中找到一个航海用的星盘,据推测,星盘的制作年代在1495到1500年间。他希望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可以进一步加强双方的文化交流,尤其海洋考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对此,来自摩洛哥文化部(文化遗产局)的历史古迹馆馆长佐哈尔·哈森深表认同。他说,早在14世纪中叶,摩中两国的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和汪大渊几乎在同一时间实现“互访”,谱写了摩中友谊史上的美好篇章。在今年5月的“一带一路”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在致开幕词时,也曾专门提及伊本·白图泰。双方的交流源远流长。“这次来到宁波,不仅看到了古老的青瓷、泥塑、木制品,还看到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先民遗址,这些似曾相识的文物古建串起了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阿拉伯文博专家支招

    打造“东方文明之都”

    文化是城市的基因。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昨天的辉煌、今天的财富、明天的希望。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一书中曾提到,文化遗产体现着城市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是城市生命历程的根基。

    视线回到宁波,此次阿拉伯文博专家参观的每一处亭台楼阁、雕塑石刻,也都镌刻着宁波的城市记忆。听闻宁波目前正着力于打造东方文明之都,阿拉伯的专家们纷纷热情支招。

    睹物思乡,苏丹尼罗河谷大学的学者希沙姆·哈山感慨道,苏丹作为红海边的“非洲大门”,最远可追溯到1万多年前,其中陶器、瓷器等工艺品出现在各种形式的神庙中。此外,苏丹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群……“可以说,地中海、罗马、古埃及、古希腊等各类古文明都可以在苏丹文化中找到融合的影子,但苏丹文化却在这种大融合中,保持了自己的独特性。”他建议,在多元化与同质化并存的当下,宁波应开放包容,多元并存,既保持自身的鲜明特色,又要在包容中发展,在发展中包容。

    安法尔·哈尼身着传统服饰,在大伙热烈讨论时,这位科威特国家博物馆的考古学研究员常常温柔地注视着发言者,看上去内向而娴静。然而,当提到熟悉的科威特时,这位姑娘眼神突然灵动起来。“科威特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也是两河文明和阿拉伯沿岸文明交汇的重要站点。我们在科威特很多地方,特别是费莱凯岛的考古中看到不少中国瓷器,这表明科威特和中国商人有长期的历史交流。”她一一展示着岛上的文物照片,说费莱凯岛位于首都以东20千米的海湾中,岛上不仅有建于公元前3世纪的城堡、希腊神像和亚历山大时代的当地神像,近年来又陆续挖掘出大量文物,其中就有400多枚德尔蒙时期的圆形石印章,“据考证,该岛就是全球印章的发源地。”

    在安法尔的叙述中,既有双方的文化渊源,又有科威特自身发展脉络。淡定从容中,体现出“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

    “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文化、文明的要求往往在经济之前,多元文化互融、共生的状态并非静止、趋同的,而是可以在碰撞中唤醒文化共鸣,加强互相了解。”来自摩洛哥的历史古迹馆馆长佐哈尔·哈森说,“比如宁波承办此次活动,就很好地打开了文化领域互学互鉴之门,我本人也是在这样的亲历活动中,透过宁波,爱上了中国文化。”

    海上丝路,绵亘万里,纵贯千年。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副院长徐侠民说,丝路魅力千年不减,正是源于沿线各民族对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共创盛世的向往。作为文化部推动中阿民心相通的重要项目,此次活动旨在凝聚点点滴滴的文化共鸣,唤醒民族记忆和历史记忆,从而增强了解、互信,广开合作之门。“宁波作为‘一带一路’上的‘活化石’,同时也是东方大港、江南水乡、文献之邦、商埠名城,不仅因文化而独具风采,更因交流而名扬天下。”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