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氏宗祠。 |
|
临湖民居。 |
|
建设村鸟瞰。(朱军备 摄) |
从71省道东钱湖段往小普陀方向,即将转入湖心堤时,一河之隔便是建设村。村庄三面环山、一面临湖,东与陶公村相邻,北通过张万岭可到利民村的史家湾,是陶公山景区的门户,东钱湖“沿湖十八村”之一。 近日,笔者走进这个陶公山下的小村,领略市级历史文化名村的古风清韵—— 本报记者 朱军备 东钱湖报道组 祁 珊 翁芳频 陶麓门户街市曾经热闹 跨过一座小桥,河埠头靠泊着十几条木船,一条小街穿村而过。小街上的早市刚散,小商贩正在撤摊,清洁工在打扫。没走几步就来到一座老楼房前,门框上挂着建设村村委会的牌子。 楼里坐着的几位老人个个精神矍铄。81岁的王正定老人说,70年前,这里是“二渔一农一商”,“二渔”是指当地人主要从事外海捕捞和湖泊捕捞;“一农”以种田为主;“一商”是“生和泰”商号,有米店、油店、杂货铺、汇票等。更早些时候,这里叫陶麓,是整个陶公山的门户和中心,街上店铺林立,有香火铺、面点铺、肉铺、中药铺、王尧笙酒坊等。余家岙底有“陶公山市”,在过去很热闹。集市贸易定在农历单日,以丰富的鱼虾特产吸引众多外地行贩前来。每逢集市日,购货商贩和村民纷至沓来。甚至,当地有“无陶不成市”之说。 在村中行走,随处可见开店用的木格栅、排门板。老人们依稀还能说出,这里曾开过什么店铺,那里曾是什么店铺。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店铺歇业已久,早已是人去店空。 老墙门庭院深深故事多 相传,春秋战国时,范蠡曾携西施来东钱湖的伏牛山隐居,并自称陶朱公,那山名后来就改为陶公山。建设村左边的山坡上,过去有几根硕大的石柱,名曰“石柱堂”,相传是范蠡和西施的隐居之舍。 背靠陶公山,面向东钱湖,风光秀丽,适宜居住。从古至今,这里吸引了多族群定居,主要大族有“王、余、朱”,小族有“忻、徐、方、陆、李、戴”等。 “虽然没有特别富裕的大户,但中产阶层很多。”村中老人王世宏介绍。全村形成了许多以家族聚居为主的墙门,著名的有椿茂里墙门、顺兴里墙门、生来墙门、县官墙门、新屋墙门、珠山四合院、梅几里墙门等清末民初的古建筑,以及近代老墙门与连片老屋。 从前,有一大户人家老爷晚上在宁波城办事回东钱湖的家。老爷为人节俭,提着灯笼步行回家,见前面有人坐大轿举灯笼前行,正好借光行路,于是他高兴地灭了自家灯笼,一步一步跟着轿子前行。半路上,抬轿的人换下草鞋,老爷高兴地拾起来带上,准备以后干活时再穿。老爷想,今天省了不少灯笼钱,还捡了草鞋,正高兴着。走着走着,这轿子一直往东钱湖方向行,忽然到家了,从轿子上下来的居然是他的儿子!这下快把老爷气死了。这个故事传说就发生在生来墙门。如今墙门尚在,而主人已不知去向。 而白鸽墙门,相传是户主当年购买了一种叫白鸽的彩票,他将中奖获得的几万两银子用来兴建这幢三进的墙门。 墙门与墙门紧紧相连,村中就出现了许多巷弄。从大岙底开始分别是黄泥岭弄、戴家弄、七间头弄、生来埠头弄、井跟弄、徐家上岸弄、朱家暗弄、银楼弄、六十房弄、协兴弄、短弄、长弄、钉子弄、珠山弄、顺泰弄、合利弄等共计16条。 穿行于曲曲弯弯的小巷小弄,仰望那些大门紧闭的高墙深宅,让人仿佛穿越时光,重回往昔。 而经过修缮的余氏宗祠等祠堂,在岁月的风雨中依然静静伫立,精美的戏台、高大的梁柱,无不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村中一棵600年的古银杏树,证明建设村的历史悠久。众多的河埠头,可以想见当年渔船停泊、妇女浣洗的热闹场景。 布局“一带一路一空间” 从村后的小路上山,山顶上有几幢废弃的现代建筑。那是宁波师范学院的西大楼,1990年学校搬迁之后腾空,现在成为许多影视制作团队、野驴团摄影、探险的场所。从六层楼顶远望,视野开阔,烟波浩渺的东钱湖尽收眼底,北望可见甬城的林立高楼。 村党支部书记朱球介绍,今年端午节,村里举办了首届“感恩东钱湖——湖祭节”,划船、猜谜、玩童玩、品小吃,老人小孩都很高兴;“古村寻宝”让参与者寻找村中古建筑、古遗存,以此普及村史知识。湖祭节吸引了很多周围的群众,营造了乡村游的浓厚氛围。 “按照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乡村旅游的要求,村里正在制定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并启动古村修复工程。”朱球介绍。 全村将布局“一带一路一空间”,“一带”即沿河文化旅游景观带,“一路”即恢复老街石板路,“一空间”即后山沿山空间,将山脚下的30亩宅基地、猪舍、菜园清理出来,腾空流转作发展空间。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将部分老屋修旧如旧,部分道路铺上石板,沿河拆除建筑,修复河埠头,恢复临河而居的村庄风貌,打造一个可游可玩宜居的临湖村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