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1月03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漫画成为摄影叙事中的时间补丁

——读《摄影师》有感

    陈剑飞

    今年4月,《中国摄影》杂志掲晓了“首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入榜“年度摄影译本”的有4部,后浪出版社的《摄影师》名列其中。这部由法国摄影师迪迪埃拍摄并口述、法国漫画师埃曼努埃尓·吉贝尔编绘的纪实作品,从形式上看,好像是连环画或卡通书。一页页翻过去,多幅照片和漫画混合编排,旁配文字,当这三种不同的媒介共同发挥作用的时候,这本书便成了复调的摄影小说。

    《摄影师》的故事发生在1986年的阿富汗,战火给阿富汗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书中的迪迪埃是医疗队的随行摄影师,随队三个月时间里,他拍了4000多张照片,记录了医疗队援救行动的全过程。拍下了途中避岗哨、躲战机、昼伏夜出的艰辛跋涉,拍下了麻醉师、外科医生和护士们沿途施救病员的现场镜头,也拍下了阿富汗人民苦难的面容和他们的生存环境。三个月的相处,迪迪埃和医生们结下了友谊,也对阿富汗这块原本陌生的土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医疗队完成阶段性工作后,从原路返回巴基斯坦。迪迪埃执意要单独行走,他选了一条不同的回程路线,也许出于摄影师本能的冲动,想多拍一些新的景观与风俗照片吧。就在这耗时一个月的归途中,惊险的一幕幕发生了,他遭遇了卫队弃离、马死人病、缺氧缺水、被人勒索等一系列危险。在海拔5000米的高山上,病倒在雪地中的迪迪埃这样描述自己:“有生以来,我从未像现在这样害怕过,巨大的恐惧突如其来,又悄然而去……我拿出一部照相机,用20毫米的大广角镜头从地面仰拍,为的是让人们知道我是在哪儿死的。”在冰冷的雪夜,他借着头灯微弱的光,写下遗书,为的是让路人在他死后能把记事本和胶卷交到他法国亲人的手中。幸运的是,他终于挣扎了过来,历尽磨难回到营地。第二年,才30岁的迪迪埃竟一下子掉了14颗牙齿,这完全是回程上的疲劳、惊恐、缺氧和营养不良造成的。回法国后,当时法国的《解放报》用两个版面刊登了他的6幅照片,其余的底片一直尘封于箱底。直到13年之后,在漫画家埃曼努埃尓·吉贝尔的建议下,两人合作,迪迪埃重述了这次阿富汗之行的历险故事。 

    本来是受派遣的一次拍摄任务,为的是客观记录医疗队的救助行动,但在《摄影师》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迪迪埃本人的故事。叙述的内容和主角发生了反转。众所周知,一个摄影师在做客观记录时,他是镜头背后的人。但因为《摄影师》是由照片、漫画和文字组合而成的书,漫画的介入,使得摄影师本人成了图片故事的主人公。我们在漫画中,看到了迪迪埃的饮食起居、与他人交流谈话以及种种际遇。绘画作品以其创作时间的无限制性,弥补了摄影必须即时拍摄的缺憾。在时隔13年之后,吉贝尓仍然可以从容地依据迪迪埃的口述,参照当年照片中的细节,完成一幅幅漫画,来还原当时的情景。漫画把照片做不到的事情给办成了。 

    漫画像一块块补丁,为摄影解决了“不在场”和“时间性”的问题,在时间的轴线上,保证了摄影故事叙述的连贯性与完整性。摄影行为有其局限性,譬如在漆黑的暗夜,在急匆匆赶路时,在与他人交流对话时,摄影师总会失去拍摄的机会。即使在拍摄时,摄影师也是“不在场”的,照片中没有创作者的出现。照片是默片,当故事发生时,人物对话的内容以及他们头脑中的念想,照片是无法言说的。而当漫画和文字加入后,一切发生了改变,画面里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情绪变化都可以一一呈现。

    《摄影师》里许多场景是把照片按多幅序列方式编排的,制造出视觉上的步进和强化的效果。如医生给一位病人动手术的场景,就采用了同一视角下连续拍摄20至40幅照片在页面上集中呈现,这些照片编排类似电影胶卷,观者就像在看视频短片。一系列连续拍摄的照片延长了故事的时间轴,一系列漫画又弥补了无法拍到的时间点。

    当合上书本时,医疗队里发生的故事渐渐隐去,淡化成了一道背景,唯有摄影师迪迪埃的惊险历程,占据了记忆的中心。在摄影类图书中,很少有照片和漫画结合得如此完美的纪实作品,照片的真实性、代入感,与漫画的叙事性、艺术感相辅相成,让读者获得了一种崭新的阅读体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