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1月03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摘取“艺术皇冠上的明珠”

浙江省首部原创民族歌剧《呦呦鹿鸣》创排纪事

《呦呦鹿鸣》创排场景。(宁波市演艺集团 供图)

    本报记者 崔小明

    通讯员  许净露      

    10月31日晚上,上海大剧院华灯璀璨,座无虚席,浙江省首部原创民族歌剧《呦呦鹿鸣》应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之邀在这里演出。精彩的表演赢得现场千余名观众如潮的掌声。此前不久,该剧作为浙江省喜迎十九大献礼剧目在杭州连演两场,受到广泛赞誉。同一时间在杭州举办的《呦呦鹿鸣》专题研讨会上,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表示,《呦呦鹿鸣》是中国近年来民族歌剧的一次有益探索和突破。中央歌剧院副院长杨雄称它是一部有功力有态度的作品,“在现实题材的作品中可以作为范例”。回顾一年多艰苦的创排过程,市演艺集团董事长邹建红感慨万千。

    ■ 缘起瑞典献礼之旅

    2015年12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消息传遍世界。应有关方面邀请,邹建红率领一支小型乐队代表家乡人民赴斯德哥摩献演助兴。他们全程见证了屠呦呦领奖的一个个历史性镜头。荣耀时刻,邹建红除了满满的感动和自豪,暗下决心,要将屠呦呦“搬上”舞台。

    回国后,演艺集团立即召集班子成员开会,正式决定创作屠呦呦题材舞台艺术作品。但到底是用甬剧、越剧还是音乐剧表现,大家心里没底。第二天,邹建红率创研人员飞赴北京,请在京的艺术家出谋划策。专家们济济一堂,众说纷纭,一天下来,还是没有定论。凑巧的是宁波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万亚伟当时正在北京开会,应演艺集团之邀,他兴致勃勃地来到现场与专家们一起讨论。他提出,中国的民族歌剧大有希望,能否创排以屠呦呦为原型的民族歌剧?专家们就此发表看法,大家逐渐达成共识:屠呦呦既没有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也没有悲欢离合的离奇故事,难以用矛盾冲突来演绎故事、塑造人物形象,而歌剧可以用声乐、舞美、舞蹈等进行全方位渲染,受众面又很广,专家们认为这确实是最适合不过的艺术载体。

    歌剧被誉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是文学、戏剧、美术、音乐、舞蹈多种艺术门类的集成。演出需要有一流的合唱团、一流的交响乐团、一流的演员。很多“航母级”中央剧团都不敢轻易尝试,宁波演艺集团这艘“小舢板”能摘得这颗明珠吗?

    ■ 剧本改了17稿

    对于一台剧目来说,剧本是重中之重。邹建红力邀著名编剧王勇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郭雪执笔。即使是两位业界翘楚,剧本从初稿到定稿也是“磨”了大半年时间,历经17稿,其中有五轮大改。邹建红说,他和两位编剧私交关系都很好,但就剧本内容争得面红耳赤的至少有两次。编剧最初从屠呦呦大学毕业后开篇,围绕选择当医生还是从事医学研究的矛盾展开,但这都发生在北京,无法体现宁波元素。邹建红认为宁波院团排宁波人的戏,要有宁波元素。经过一次次讨论交锋,最后增加了“少年屠呦呦”的角色,并编创了屠教授和她先生相识相爱的过程,“药行街”“马灯调”等宁波元素也有了。但初稿出来后,有“拉洋片”之嫌,故事性不强、矛盾冲突不够,怎么办?最后大家商量决定通过梦境来呈现,并加入与屠呦呦父亲的跨时空交流,使地域性和艺术性两全其美。另外,全剧的高潮部分是屠呦呦提炼青蒿素时以身试药的情节。初稿的内容是屠呦呦和病人一起试药。对此,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应该让屠呦呦一人试药,病人不出现在舞台上,有的坚持要让病人出现。双方的观点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决定看舞台表演效果来定。经过反复试演试看,舞台效果还是以屠呦呦一人试药更能表现科学家无私无畏的、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 作曲一波三折

    作曲是歌剧的灵魂,《呦呦鹿鸣》组曲创作过程也是一波三折。为了突出民族性和地域特点,演艺集团最初邀请了一名熟悉江南风土人情和音乐特色的南方作曲家进行创作。两个月后进行试唱,专家们认为这组歌曲虽然质量很高,但从感情表达来看,从头到尾在一个区间波动,高潮部分“冲”不上去,需要“降温”的时候降不下来,不太适合歌剧演唱。这对于和时间赛跑的演艺集团来说,如遭当头一棒。邹建红不得不重新寻找作曲家。经过多方努力,他们找到了曾创作《同一首歌》《今夜无眠》《新闻联播》片头曲的著名作曲家孟卫东。孟卫东一听是为民族歌剧《呦呦鹿鸣》作曲,欣然答应。第一稿时,孟卫东不知道宁波交响乐团的演奏水平,有所保留,创作的曲目演奏难度不高。试奏时,年轻的宁波交响乐团的表现让孟卫东刮目相看,他觉得宁波交响乐团可以演奏更高水平的曲目。回去后,孟卫东对作曲进行了修改,提高了难度,增强了艺术表现力。最终,清新隽永的一组歌曲《百草歌》《要高考了》《别来无恙》《今夜星光灿烂》《我不太灵光》《青青的小草》诞生了,在宁波交响乐团的激情演奏下,这些歌曲如行云流水推动剧情走向高潮。据说,随着《呦呦鹿鸣》的不断演出,《别来无恙》等歌曲已经在网络上热传。

    剧本、作曲有着落后。演艺集团邀请到原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全国著名导演、女艺术家廖向红担纲导演。之后,中央歌剧院常任指挥朱曼,原国家大剧院副院长、艺术总监邓一江,空政话剧团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戴延年,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胡耀辉、王小荭纷纷加盟。

    ■ 补上“最长的短板”

    有了一批业界精英加盟,邹建红心里踏实了不少,但他还有一块“心病”:合唱团能否胜任这台演出。无疑,合唱团是整部歌剧“最长的短板”,而它却在剧中肩负着起、承、转、合和烘托气氛的重要作用。演艺集团邀请到具有丰富经验的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樊洁来当合唱指挥。今年年初合唱团组建时,为了演出需要,40多人的团队老、中、青各个年龄层次的人都有,团员们声部特点、受教育程度、对音乐理解都不一样。要将“杂音”整合成“和声”,对于樊洁来说,只剩下苦练这一条路了。每周练两三次,每次都是早上9点开始到晚上九十点钟结束。回家后,他们还得背长长短短20多首曲目。最令人痛苦的是,作曲家根据演唱的效果,不断在对曲子进行修改调整,樊洁和合唱团成员必须及时跟进。到今年4月底,专家们评估发现,合唱团的声音太轻了,建议合唱团“扩容”。随后,合唱团补充进来20多个人,总数有了70多人。樊洁又要从零开始,其间部分老队员与新队员之间有些不同的看法,但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大家的思想工作。5月30日首演成功后,导演廖向红第一个拥抱的是樊洁,称她是功臣。樊洁确实不是浪得虚名,长时间的体力透支和精神压力,让樊洁暴瘦5公斤,公演结束后不久还大病一场。

    ■ 敬业的演职人员

    在《呦呦鹿鸣》的排演过程中,那些来自北京、上海的艺术家们的艺品和人品成为这部戏走向成功的保障。

    导演廖向红受邀全国剧团创排剧目众多。在公演前两个月中,她全身心投入这部戏的编排中,每天在剧院一呆就是十多个小时。作为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的她,精益求精,对合唱团的吐音咬字,对演员的手势、表情,对舞台布景……手把手一遍又遍地调整、纠正。饰演青年屠呦呦的著名青年歌唱家吕薇,从来不摆架子、耍大牌。每次排练总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樊洁至今清楚地记得排练中的一个细节。合唱团中有些孩子喝完饮料后瓶子随手就扔。有一次,吕薇看到脚下的一个饮料瓶,不声不响弯腰把瓶子捡起来,放进了垃圾桶。这一幕令大家深受感动。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在训练场地乱扔垃圾了。

    在这些艺术家的感召下,宁波的青年演员也呈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来自宁波大学音乐学院的教师孙铭澧,在剧中担任钢琴伴奏。这位毕业于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的音乐博士,每次排练一遍又一遍,重复再重复,从不抱怨。

    刚刚成立一年多的宁波交响乐团第一次参与歌剧演出。80多人的团队不但要完整表达出作曲者的意图,还要将导演要求、演员的表演充分融入自己的音乐中。夜以继日的排练,没有一人请过假,显示出过硬的团队素质。

    甬剧演员孙丹,在剧中饰演中青年屠呦呦B角。每次排练,孙丹都会把手机放在一边录音,结束后再自己琢磨、请教导演,不断调整。国家一级演员、越剧花旦谢进联在剧中饰演“姐姐”一角,她努力把曾经的舞台经验全部“清零”,但有时一不小心越剧柔美的手势和一波三折的唱腔就会“溜”出来。当导演指出来时,谢进联总是谦虚地接受。宁波市歌舞剧院的声乐演员在院长严肖平的带领下全部参演。本剧出品人、宁波市演艺集团副总裁、著名笛子演奏家屠靖南不仅要统筹协调全剧的创作排练,还要亲自参与到交响乐团的演奏之中。演艺集团下属的甬剧团、舞美公司的全部舞美人员甚至集团的部分行政人员全部参与到舞台工作中,为全剧的成功创排演出提供了保障。在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结束后,新华社、新民晚报、上海东方卫视等都在第一时间对《呦呦鹿鸣》进行了报道,宁波城市的文化影响力通过舞台艺术精品的传播得到不断提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