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阅读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读赵小斌《书海寄余生》

    车厘子            

    这是中央编译出版社今年9月才刚出的新书,我拿到手时似乎还冒着热气,意外惊喜的是,虽是网购的书,撕开塑封发现扉页竟然有作者“赵小斌”的签名。当然此作者并非什么如雷贯耳的名人,大概只有豆瓣网的常客兴许略知一二,他是一位资深爱书人,藏书颇丰,但在现实生活中也只是一个普通人。

    赵小斌本职从事金融业,陕西人,现居北京。生于1980年的他,30余年坚持读书,家中藏书万余册,且开设有个人微信公众号“书人书事”。两年间,写作书话文章100多篇,并精挑细选40篇,结集出版乃成此书。作者通过记录自己读书、买书、散书的故事,描绘记忆中那些书和人的美丽画面。作者有个更形象的网名,叫“书虫”,这同时也是书中提到的他大学期间特别流行的外语教研出版社出的一系列英文小说的丛书名。比作者小着几岁的我,倒还真是记得自己中学时代的确在书店里翻看过这个系列的英文简写本,只不过当时赵小斌看的是简·奥斯汀,而我看的是勃朗特姐妹。

    回到“书虫”先生的这本书,全书分为“人书俱老”“书窗漫笔”“西书风景”“书卷多情”四辑,既梳理了一个狂热爱书人30多年的私人阅读史,回忆了一个家庭在平凡岁月中的书事日常,也追溯了众多中外经典作品的版本流变,以及作者在阅读中与它们产生的种种情愫,更介绍和普及了不少与书店、书市相关的趣事和掌故。

    “人书俱老”中的文章,虽然涉及书,但其实主要是写家人、叙亲情,这从《父亲的行李箱》《母亲的缝纫机》《哥哥的铅笔盒》《妻子的衣帽间》《女儿的小书架》等篇名中即可看出来。父母基本上是不看书的,可是他们一直陪伴着儿子读书,直到“我”离开家乡去北京上大学。母亲的缝纫机曾充当了作者童年的书桌,而父亲的行李箱,则装满了“我”要带去大学里看的书。不料途中遭遇山体滑坡,箱子笨重多有不便,“我”几欲把书扔掉,但父亲坚持“一个人用双手将行李箱举过头顶,扛在肩头前走了”——这一背影的定格堪比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作者的妻子更是一位贤妻,舍弃了自己心心念念的衣帽间,送给爱书成痴的丈夫一个独立的书房。于是这成了“我”对妻子的一大亏欠,促使作者努力换更大的房子改善居住条件,自然也就引出了《书到搬时方恨多》一文。“书到搬时方恨多”这句俏皮话,实在是太贴切了,我想每一位爱好藏书的朋友在搬家时都会情不自禁生出这番感慨。

    虽说我也爱看书,但相比追求书的版本、签名本并专程去外地访书的“书痴”赵小斌先生,则远远自愧弗如。当然我身边也不乏赵小斌一类的私人藏书家,甚至于他们的藏书品味都很相近,譬如在现当代文学方面,都爱收藏张爱玲、鲁迅、董桥、钱钟书、杨绛、汪曾祺等名家的作品。而作者更有外语特长,所以还致力于搜罗欧美出版的英文原著书籍,海明威、乔治·奥威尔、村上春树、麦卡勒斯等外国大作家都是他书架上重量级的贵宾。

    一个爱书之人,读书、藏书之余,还能把自己写的关于书的文章整理出书,就好比是一款电子游戏打通关,胜利完成全部环节,堪称圆满!而合上“书虫”赵小斌的这本书,精美的装帧又令人爱不释手。封面醒目的背景是温暖的阳光洒进室内,静静照在一把安详的摇椅上,摇椅后面是一壁密密麻麻又齐齐整整的书墙,色彩鲜艳,想必就是作者家中书房的陈设,着实让人有“望洋兴叹”之感。难怪书名取作《书海寄余生》,作者的余生,果真要徜徉在这片壮丽的书海中了。

    清人对联中有一名句“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尼采说,若有一座花园和一室藏书,我就别无所求矣;而博尔赫斯说,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样子……显然都讲了同一个道理。有生之年,能做赵小斌这样的一条“书虫”,寄身书海,优游岁月,可不正是天下第一等好事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