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宁波新闻·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5年起,我市选派的“第一书记”一茬一茬地奔赴基层一线、田间地头,用自己的眼界、创新和汗水,为广大村民送去了致富的盼头和发展的希望。且看——

宁波“马向阳”

    如何驻村帮扶

    2015年至2017年3月,我市从县级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选派了458名“第一书记”到基层挂职帮扶,其中通过“竞标选才”做法选派150人;向农村选派186人,实现126个软弱落后村选派的全覆盖。“第一书记”任期一般为1至3年,主要负责建强基层组织、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帮扶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中,我市相关做法得到了省委领导的批示肯定。

    下村:和农民一样扎根土地

    2016年8月,一向是和“高大上”的优秀人才打交道的葛亚青,暂时搁下了手上县生物产业园招商引资的任务,来到宁海县桥头胡街道双林村,成了村里的“第一书记”。

    自2015年起,为了更好地帮助软弱落后村,一大批来自各个机关单位的后备干部、业务骨干被派到了广阔的农村。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履历之中从未有过驻村帮扶的元素,对于琐碎而具体的农村工作更是缺乏经验。

    “坦白地说,我虽生于农村,但从未接触过农村工作。思想虽有准备,但真的没想到会这么辛苦。”自从当了“全脱产”的“第一书记”,葛亚青几乎天天像农民一样,在田间地头风吹日晒——农村的事情多而且杂,老百姓的诉求各有不同,必须得耐住性子沉下身子。

    上岗后的第一个星期,一位70多岁的阿婆来村会议室投诉,说是自家农田长年被山水倒灌。其实,这个问题是村里的“老大难”,因为地势因素和历史原因,又涉及整修沟渠的资金投入,解决起来相当棘手。

    第二天一早,葛亚青只身一人陪着阿婆赶到了那块田头,顶着烈日晒了足足2个小时,详详细细地研究附近的地形,寻找可以操作的解决方案。为了根除山水倒灌的问题,她找到自己所在的单位寻求支持,又跑到县国土局争取将此处纳入土地整理的范畴。

    折腾了几个星期,新修的沟渠避开了村民的田地,转了个弯注入了下一段水域。葛亚青也从此在村里有了地位。村里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县里下派的“第一书记”,是实实在在为村民来做事情的。

    面朝黄土背朝天,农民对脚底的土地有着发自内心的依恋。对于“第一书记”来说,淳朴而善良的村民则是他们情感的牵绊。同呼吸共命运,当扎根在同一块土地上的时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象化成了现实。

    “走村入户嘛,这个是必须的。要做群众工作,首先要建立相互之间的感情,然后再适时进行引导。”伍灵梅是宁海县档案局信息技术科科长,也是大佳何镇葛家村的“第一书记”。生性乐观的她,有空的时候就喜欢到村民家里串门,唠嗑拉家常,一来二去,村里人都认识了这个80后的女书记。

    葛家村是一个典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圈子就这么大,村民无论是理念还是眼光,都十分有限。去年8月,当伍灵梅到任时,这里正处在打造“桂语小镇”攻坚阶段,九月桂花即将飘香,但村里的民宿还没什么起色,没人愿意来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走访摸底寻找带头人,参照先进地区制定补助政策,为乡贤建群广泛动员……在伍灵梅的带领努力下,短短一个月,葛家村11家民宿赶在桂花节前如期开业,小村的美丽经济从此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引路:和专家一样绘就“乡愁”

    乡愁的美景,并不是一蹴而就。而一批批的“第一书记”,落在村民眼中,就是送来资源和思路的“编外村民”,他们没有私心,也没有杂念,有的是村里人缺乏的远见和格局,能够给出专业的意见帮助村子少走弯路。

    2015年7月,江北区农林水利局党委委员、副调研员江文军成了慈城镇南联村的“第一书记”。南联村坐拥丰富的山水资源,但因出行受限,村里的杨梅、柑橘、竹笋、茶叶等经济作物出不去,2014年村民的年人均收入还不到2.1万元。

    “既然来了,就要为老百姓做点事,看到村里绿水青山环境这么好,老百姓的日子却过得紧巴巴的,就像捧个金饭碗还在挨穷受苦。我就想着把他们手里的这个金饭碗换成钱,把村里的绿水青山换成金山银山。”江文军说。

    江文军到南联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协助推进南联村的污水管网建设。当时,不少老百姓心里在犯嘀咕,觉得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污水直排什么的都成了习惯,犯不着搞工程、铺管道,太麻烦了。

    看着村干部们面有难色,江文军冲上了第一线,不仅每天查进度、看细节,还踏破鞋、说哑嗓,力推截污纳管。为了说服不配合工作的村民老姚,他亲自驱车接来老姚的姐姐,一起摆事实讲道理。在他的努力下,南联村完成了251户村民的污水管网建设,截污纳管率达到98%。

    走进新时代,乡村发展遇上了好时候,但面对一些共性的突出问题和历史遗留下来的“硬骨头”,以一个村子的微弱声音很难去推动改革和发展。

    数月前,桃源街道塘溪村“第一书记”葛日立就碰到这么个事。塘溪村作为城中村,旧城改造需要一户一宅批宅基地。有些村民提出家里有成年孩子希望可以分户,但公安部门和国土部门拿出来的相关政策,却出现了“打架”的情况——到底应该先分户还是先分房?这个问题,足足困扰了这个来自审管办的“第一书记”好几个月时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找到了宁海县“最多跑一次”改革办公室,专门请来法律专家找到相关依据,明确公安部门分户是注册登记行为;经国土部门认定,村民达到法定结婚年龄以上就可以申报宅基地。这一敲定,也为以后其他村子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可供遵循的依据。

    目前,塘溪村已经有九成以上的房子完成拆迁,六成以上的房子完成了结顶。

    墩苗:以人民为中心牢记“初心”

    十九大报告提出,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第一书记”正是这样一个载体,让年轻干部、后备干部通过这样的墩苗,找回自己的“初心”。

    在宁海,过去一年间,57名“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累计走访农户2.2万户次,实现群众微心愿1300个,争取帮扶资金1.22亿元,引进发展项目121个,完成基础项目146个。

    在鄞州,建立选派中青班学员担任村社“第一书记”制度,发挥各自职能优势、专业优势和工作优势,真走实破解民忧,扮演好机关与结对村社的桥梁纽带,补上基层实践这一课。

    在镇海,将“第一书记”机制和农村指导员机制相结合,面向重点村、薄弱村派出有针对性的“第一书记”,根据村庄特色,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村庄“弯道超车”……

    和电视剧里的“马向阳”一样,这些“第一书记”迅速在基层汲取养分,快速成长,建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导向,通过为村子发展出谋划策,通过将想法落地变成现实,助推一个个过去毫不起眼、乏人问津的落后村,成为一个个美丽村、文明村、富裕村。

    “过去,我们的工作方式单一,工作对象也单一。现在有了这样一段宝贵的经历,以后自己面对基层群众,不再束手束脚,不再没有底气。”不少“第一书记”坦言,虽有过委屈有过郁闷,但觉得这是对自己心智的锻炼,发自内心地认同农村是个大有可为的广阔舞台。

    通过换位思考,“第一书记”葛日立则切身体会到基层老百姓办事的不易。“通过自己亲自跑,亲自做,我确实发现政府部门还需要深入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比如‘最多跑一次’就是很好的尝试。对我而言,也要在今后实际工作、政策制定中,更加突出服务意识,更好地方便群众。”

    “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几个月前,来自镇海区旅游局的赵军完成了自己在汶溪村“第一书记”的历史使命。不过,他仍常常为汶溪村站台吆喝,为村子创建市级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而努力,“即使不再是‘第一书记’,我和村里的故事还会继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