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雨岑 教育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布《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在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给各高校的同时,强调要“切实把师德评价放在首位”。用师德“统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凸显“师者当以德为先”的价值导向。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启迪和示范着学生的行为,“德”是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近年来,从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到各地出台的各种“禁礼新规”,从各个层面对师德划出一道道“红线”,提醒教育部门须臾不可忘记加强师德建设。 然而,近些年来,不专心教学和研究、跑课题捞项目、学术造假、骚扰学生等师德问题屡见不鲜。其中,有教师个人原因,也与高校职称评定长期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业务轻师德的倾向密不可分。在一些学校,教师只要科研能力强,能为学校争取更多科研经费,便能“一美遮百丑”。还有不少人片面认为,师德是教师“犯了错”才要关注的问题。由于很多师德问题无法被追究法律责任,师德规范沦为“软约束”。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专业技能过硬,更要有良好的师德表现。新出台的文件,将师德与职称评审挂钩,让师德成为规范教师行为的“硬杠杠”,将从根本上遏制违反师德行为的发生。要科学调整高校教师考评标准,制定相应师德评价体系并引入考核中,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将“把师德评价放在首位”落到实处,让教师对职业心存敬畏,为人师表,以德服人,维护师道尊严。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