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列“复兴号”列车驶出北京南站。 (新华社发) |
党的十九大报告最大的亮点,是将近5年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的最大成果、最大贡献,是将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写进党章,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过千辛万苦探索出来的复兴之路,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必须结合历史与现实,深刻领会、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 夏春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过千辛万苦探索出来的复兴之路 雄关漫道真如铁。鸦片战争落败是中国陷入半殖民地深渊的开端,也是中国人民探寻民族复兴之路的起点。西方列强入侵、国内政治黑暗,导致国力孱弱、民生凋敝、山河破碎。无数仁人志士投袂而起,苦苦探索拯救民族危机的途径。作为近代中国提出“振兴中华”口号的第一人,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结束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发展进步的闸门,但“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给黑暗迷茫中的中国带来光明和希望。我们党敏锐地看准中国问题的病根,高举反帝反封建大旗,历经28年艰辛探索和浴血奋战,带领人民走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中国革命新路,终于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高度统一,彻底结束了旧中国饱受屈辱的历史和一盘散沙局面,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主站了起来。这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确立了前提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我们党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党的既定战略相吻合,与新中国的国体相吻合,也与基本国情相吻合——中国人口众多、一穷二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避免因严重的两极分化导致社会动荡,才能充分调动全体人民建设祖国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领导人民创造性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改造,终结了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的阶级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完成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开启了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 党带领人民筚路蓝缕发愤图强,掀起社会主义建设热潮,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其他领域也有长足进步,包括成功研制作为大国标志的“两弹一星”,使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中国面貌一新,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过,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有失误、走弯路,主要表现为脱离国情,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个别论断,急于求成,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纯四平均”,随着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的发展,片面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反修防修,乃至发生“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十年浩劫,耽误了发展机遇。尽管如此,这一历史时期的探索实践,仍为随后的接力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引导人民满怀豪情地踏上民族复兴新征程。面对飞速发展变化的世界,我们党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毅然决然地带领人民披荆斩棘奋力探索,成功开辟并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这条新路,党和人民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高歌猛进。我国经济总量在改革开放之初位列世界第十一位,2009年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近5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短短30多年间,中国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过的发展历程,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发展奇迹,进而大踏步赶上时代,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道路决定命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人间正道是沧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不可阻遏的大势,是党心民心所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精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近40年来,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接力探索,将理论与实践、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始终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谋划和部署工作,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从发展战略设计和工作推进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始终不变的主题。党的十二大响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报告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正式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确立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为我们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四大报告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五大报告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六大报告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七大报告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八大报告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概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十九大报告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郑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吹响新的进军号角。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递进轨迹和强劲发展势头。 从实践层面看,改革首先从经济领域入手、在农村展开,随后转入城市,逐步扩大为涵盖各个领域的全面改革,致力于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即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又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发展步骤上,先是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考虑到第三步50年的时间跨度太长,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八大正式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又加以细化,以2035年为时间节点,将2020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的30年分为两个15年。原先设计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现在明确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把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时间提前了15年。现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表述,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加了“美丽”二字,5个关键词分别对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五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强国”目标,也就是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与实践在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从理论层面看,我们党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相继创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系统回答了前进中遇到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推进的同时,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始终没有丢,共同富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始终没有动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享”是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六次提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个完整概念,“社会主义”这四个字是定性的。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指导思想正确,为增进全党全体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从制度层面看,经过长期的改革创新,我国形成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由一整套不同层次、相互衔接和联系的制度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度建设持续推进,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从文化层面看,我们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着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积极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从党建角度看,我们党深知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以上世纪80年代整党为嚆矢,在全党一再开展集中教育活动。上世纪90年代把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工程”高度。进入21世纪后,面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党中央抓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效卓著。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分析了“四个伟大”之间的关系,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就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作了具体布置。党的领导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三、续写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 长风破浪会有时。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续写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当务之急是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党同志要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新的实践,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等问题,继续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要以上率下,努力做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表率,保持政治定力,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积极摸索新时代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的工作规律,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学习宣传的良好氛围,努力增强宣传工作的实效性、时代性,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要积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勇于变革创新,永不僵化停滞,全党全体人民勠力同心,奋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