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匠心 匠技 匠艺 匠韵

——“匠·东方古建营造寻访”活动综述

位于山西省五台县李家庄的南禅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是国内已知年代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也是迄今我国唯一一座唐“会昌灭佛”前的木构建筑遗存。
“会昌毁佛”指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间(840年-846年),推行一系列“灭佛”政策,以会昌五年(845年)四月颁布的敕令为高峰,而会昌六年唐武宗逝世、唐宣宗即位又重新尊佛,灭佛就此结束。这一事件使佛教在中国受到严重打击,史称“唐武宗灭佛”或“武宗灭佛”。因唐武宗年号“会昌”,故佛教徒又称之为“会昌法难”。
图为随行记者在南禅寺大殿前采访本次活动特邀专家、上海交大中欧木建筑研究中心教授刘杰。
图一
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佛光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毁于唐武宗“会昌灭佛”,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佛光寺现存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和艺术价值极高,被称为“四绝”。
东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与核心,其构造特点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说为“斗拱雄大,出檐深远”——屋檐出挑近4米。殿身与屋顶之间的斗拱硕大(斗拱断面尺寸为20.5×30厘米),有檐柱的一半之高,在整个立面中的尺度感和重量感因而特别突出,犹如大鹏展翅搏击长空,使本来有些压抑的建筑产生了一种轻灵舒展的态势,把中国古建筑中的斗拱艺术发挥得登峰造极。
图一:佛光寺东大殿硕大的斗拱。
图二:祖师塔。佛光寺内有一座建于北魏至唐时期的祖师塔,它是唐“会昌灭佛”中佛光寺被毁时留下的唯一建筑物。有专家认为它是我国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砖塔之一,另一为嵩山嵩岳寺塔。
图二
晋祠圣母殿的宋代彩色泥塑,是宋代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其中的33尊侍女像,口有情,目有神,姿态自然,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思想情感,它们是中国古代社会难得的现实主义杰作。(叶向群 文/摄)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

    张璐易

    编者按 2017年8月10日-15日,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以“匠·东方古建营造寻访”为主题,组织我市高校学子、文化志愿者代表以及主要新闻媒体记者,赴我国建筑遗产最集中的山西省进行走访、调研。在6天的行程中,考访团考察了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遗产——南禅寺(唐)、被梁思成先生称为“第一国宝”的佛光寺(唐)、现存最高的木结构楼阁式塔——应县木塔等十余处在我国建筑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古代建筑遗构。考访团在寻访中感悟东方建筑遗产精髓,并与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展开交流,共同探讨建筑文化遗产的管理、保护、利用和发展之路。前方记者则及时传回相关信息,与读者分享。

    相信通过类似的寻访活动,会让更多的人感悟到古代东方建筑的匠心、匠技、匠艺、匠韵,从中汲取中国文化自信的动力,进而成为一名古建遗存的守望者。

    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古建筑的原状、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古建修复中不改变古建筑的历史、有形和无形等特征

    俗话说地上文物看山西,随着考访行程的推进,团员们无不感叹于我国先人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建筑文化。中国建筑在东方独树一帜,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泛东亚建筑风格”。面对先辈留下的古建遗珍,南北方文物工作者对文物保护有着许多共识,也有许多值得互相借鉴的经验之谈。

    由文物机构主管,古建筑可获得原真性保护。此次考访的众多古代佛教寺院遗存,比如南禅寺、佛光寺、应县木塔等,无论是保存年代、游客流量等与保国寺有着众多相似之处。它们同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是历史佛寺。在山西的考访中,大家发现当地古代佛教寺院遗存的管理模式无一例外都是由文物机构主管,通过专业的文保组织机构保障,进而获得更为接近原真性的文物保护。

    古建筑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修缮和维护。修缮的前提是每一项干预、修复活动均需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以前期周详的史料和考古研究、调查、勘测、记录、分析等为基础和前提,并开展相关的多学科合作。

    本次考访的重要一站——应县木塔,多年来一直受到如何修缮的困扰。据当地文保工作者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研究木塔的保护工作,专家学者提出了诸多方案,究竟是保守的修缮,抑或落架大修,还是有更科学的解决方案,莫衷一是。目前,应县木塔和保国寺都在应用现代的监测手段,对古建筑进行倾斜、变形、弯曲等方面监测。保国寺还增加了环境监测等项目。应县木塔的修缮问题一旦解决,对宁波保国寺大殿以后的预防性保护工作和修缮方案的制定,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据保国寺工作人员介绍,早在保国寺大殿发现时,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梁思成先生曾有探访保国寺大殿的计划,但是由于时局和身体的原因,心愿没能实现。但梁思成嘱咐郭黛姮等人务必代其现场考察。上世纪80年代,徐伯安、郭黛姮等教授来到保国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也成为早期对保国寺大殿进行全面测绘、研究的科研团队,并一直持续至今。这些细致的研究和全面的测绘为保国寺的保护修缮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科学基础。宁波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副馆长徐学敏介绍:“加强和完善文化遗产的日常监测工作,及时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修缮,是进一步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的重要手段。”

    古建筑和周围环境息息相关,所以在保护古建筑同时要注重文物周边风貌的保护。据了解,大同的华严寺2008年开始进行了重修扩建,面积扩大了五倍多。重修扩建后的华严寺更为华丽壮观,院落内有整齐的石板路和规整的院落格局。大同善化寺的整治力度虽然没有华严寺那么大,但也以保持古建筑群的总体风格为出发点和准则。而作为江南第一古建的保国寺,以对环境风貌最少干预和扰动为原则,严格依据相关文物法规,在千年大庆前夕,针对周边环境进行了整体改造和整治。整治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整治工作,进一步加强了保国寺周边道路、村庄环境整治的同时,还全面启动了周边公路段道路提升工程、保国寺前停车场建设工程、周边住房改造示范工程、主入口道路建设工程等项目。总投资近两亿元的外围配套提升工程,确保了周边风貌与保国寺本体格调保持一致的效果,使保国寺周边环境品质得到提升。

    寻访中,心系千年古建的老文保人、大同善化寺的白所长表示:“在与寻访团队的交流中,对南北方古建的保护工作有了更多的启发和想法,下次一定会再到保国寺互相探讨保护古建的经验。”

    古建筑是凝固的史书,是重要的公共资源,社会力量应参与到保护中来,保护成果应由社会共同享用,而最好的保护就是使用

    山西的古建筑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但山西的经济实力相对落后,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来保护文物远远不够,怎样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形成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新格局,也是考访团在交流中不时涉及的话题。

    提高民众对遗产价值的认知水平。在瑞士的苏黎世有一座房子,从外观看,它就是一座普通的现代建筑,但当人们走入其中,无不被其结构和工艺所征服。屋内全部用木材构架,构建之间的结合以榫卯相吻合——古老的中国榫卯工艺在这里得到了精妙的呈现。反观中国现状,大家对古建筑的工艺价值仍缺乏应有的认识和有效的利用,来自于西方的“钢筋混凝土”反倒大行其道。

    延续文物建筑的生命,最好的保护就是使用。1931年的《雅典宪章》中,就明确了古建筑最好的保护就是使用这个命题。

    大家在寻访中欣喜地发现,太原的晋祠、大同的华严寺等古建筑公园内,人头攒动,游客络绎不绝。这些景点以古建筑为中心,充分展示了园林、雕塑、壁画、碑刻等其他艺术,让游客在领略中华建筑魅力的同时,对传统文化艺术有了更广泛和深层次的体悟。

    南北方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在交流中有一个共同的发展理念:古建筑的利用应该与科技、文化紧密结合,文化只有插上创新的翅膀,才能快速发展。大家在山西考访中发现,虽然很多古建筑的博物馆已经站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前台,但在创意、营销、服务等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六天的走访交流中大家还谈到,遗产保护在我国的大规模城镇建设中仍居弱势,部分省市级别的文化遗迹遭到破坏的现象时见报端,甚至极其重要的遗产的保护仍旧在遭受威胁。在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全球普遍的价值观念和共同实践时,作为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应该如何与世界文明对话,令人深思。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