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讲堂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亡家破欲何之 西子湖头有我师

——解读古代“军旅诗人”张苍水

位于宁波中山广场的张苍水纪念馆及张苍水像。

(矩形 摄)
西泠印社出版的《奇零草》。(张如安 供图)
杭州张苍水墓道。(张如安 供图)
张如安。
(吴央央 摄)

    顾 玮 吴央央 整理

    抗清生涯 波澜壮阔

    张煌言(1620年—1664年),字玄箸,号苍水,鄞县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乡试中举。

    1645年,清兵南下,浙东岌岌可危,浙东人民不肯轻易臣服,于是在宁波城隍庙起义,张苍水毅然加入。义师在钱塘江的东边摆开了战场,与钱塘江以西的清兵对峙。从此,张苍水开启了长达19年的抗清生涯。

    张苍水先是与钱肃乐等人奉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1646年,清兵过钱塘江,他浮海至舟山。1648年,张苍水拉起一小支队伍在山寨里组织抗清斗争,此为其拥兵之始。他的部队纪律非常严明,明确规定老百姓的粮食不能随意抢夺,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

    后来张苍水跟随当时鲁王部队的统帅张名振到达福建,福建的将领是郑成功,郑成功想把他们纳为部下,张名振不肯,张苍水也不肯,所以彼此间有了一些矛盾。有一段时期,张苍水非常空闲,“复为几社之集”,这期间他写了很多诗歌。

    1655年末,张名振突然死了,遗嘱里指定手下的部队由张苍水统领。1959年,郑成功、张苍水联合进逼南京,这是一次声势浩大的行动,郑成功有10多万人马,张苍水的人马并不多。一开始张苍水前锋告捷,他沿长江而上,打下了四府、三州、二十二县,一下子江南震动,以至于清朝皇帝打算亲征。但是由于郑成功的战略失误,促使整个联合行动功败垂成。

    一下子形势变得非常危急,部队被打散了,船被烧掉了,张苍水只得先想方设法逃了出来,身边只剩下两个人,其中一个还是童子。他们潜行1000公里,路上得到一些老百姓的帮助,随后到了台州。台州的老百姓听说张苍水还活着,十分欣喜。过了一段时间,打散的部队又慢慢汇拢了。

    张苍水后期斗争的基地在象山的临门,也可以写作“林门”。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大的一件事情,但也意味着郑成功所有的抗清部队跑到台湾去了。隔了一个海峡,张苍水部队就成了孤军,而且清兵为了断绝张苍水义军的粮饷接济,把沿海的老百姓全部迁走,这样一来,他们的生存变得十分艰难。

    之后,鲁王朱以海在金门岛病逝。眼看抗清斗争大势已去,张苍水无奈之下将义军全部解散,自己则携随从罗纶及部属数人,驾一条小舟,登上南田岛附近一个名为悬山花岙的荒僻小岛上隐居。有一次,派去买粮食的船被发现了,清兵半夜前来抓捕,众人一时没有察觉,就这么被抓。

    被捕之际,张苍水写了许多传颂后世的诗篇。他于1664年九月初七在杭州就义,赴刑时面无惧色。抬眼望见吴山,叹息说:“大好江山,可惜沦于腥膻!”随后赋《绝命诗》一首,“我年适五九(指45岁),偏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

    当时一同就义的还有好几个人,其中有一个叫杨冠玉,监斩官看他是个孩子,有心把他放了。杨冠玉说不行,我宁愿陪死。就这么在张苍水面前引颈受刑了,才15岁。在这之前的两天,张苍水的妻子和儿子也被杀害了。

    去年,我去杭州祭拜了张苍水的墓,非常恭敬地鞠了几个躬。

    心系国事 铿锵发声

    今天我要说的是张苍水的军旅诗。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叫军旅诗?军旅诗是表现军人战时和日常生活及其心态的诗歌品类,它跟战争诗是不同的。

    张苍水是优秀的军事将领,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军旅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灿若群星,如果仅仅将张苍水视作诗人,是无论如何也挤不进最前列的,但若将他定性为军旅诗人,那么在中国军旅文学史上,他是一个具有开拓性成就的诗人。

    张苍水的诗现存三四百首,大多是在戎马倥偬的间隙写下来的,即便是散军隐遁及被捕入狱的经历,亦可视作其军旅生涯之结局,无论隐遁、入狱,终究不改其为南明义师将帅之英雄特质。

    张苍水在诗集《奇零草》序中说:“很多诗歌在外丢掉了、毁掉了,留下来的是零零散散的,是从好朋友那里一首首讨回来的,是凭着超强的记忆写下来的,我把它们编在一起叫作《奇零草》。”《奇零草》的版本很多,西泠印社出版的本子最新。

    张苍水的军旅诗到底写了些什么?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的?

    张苍水的军旅诗以抗清斗争为舞台,是他19年抗清斗争的一个剪影。作为行走在战火中的军旅诗人,在情感投送上,总是把家国情怀、战争风云、军旅岁月串联在一起,或作高歌,或作低吟,或勇猛进击,或抚摩伤口,创作了不少雄浑激越、思想厚重、能够震撼灵魂的军旅乐章。他发出了一个诗人关注国家命运的铿锵之声,这与那些纯粹表现“自我”的浅吟低唱,明显地拉开了距离。不过,张苍水的诗歌里典故特别多,又因为是战乱中所写,有些东西不能明说,所以,解读起来有些困难。

    1652年对张苍水来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舟山陷落后,张苍水由辅翼张名振的前线将领,一变而为暂寓闽地的流亡人士,这必然会引发他对抗清战略的深入思考。这一年也是他创作较多的一年,其中《书怀》一诗颇具代表性:“一剑横磨近十霜,端然搔首看天狼。勋名几误乘槎客,意气全轻执戟郎。圯上书传失绛灌,隆中策定起高光。山河纵破人犹在,试把兴亡细较量。”

    此诗的起句十分豪壮,化用贾岛《剑客》诗句:“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以磨剑比喻抗清斗争的准备工作。磨剑十年,剑锋必利;准备时间既久,蓄聚的力量必大,而抱定的信心也更坚强。然而清军毕竟是强大的,因而诗人又不能不深感忧虑,细心筹算,为抗清成功而“端然搔首看天狼”。以“搔首”这一外化动作,曲折地反映了在国破家亡之际,痛苦、彷徨、烦闷、忧愁的复杂内心世界和寻找复国大计而茫然难断的矛盾心理。“勋名”四句,用典使事,含蓄曲折。“山河纵破人犹在”,现在山河破碎了,但是还有一部分爱国将士是不甘心的,还在仔细地考虑怎样来复明。

    果然接下来就是张苍水、张名振离开郑成功,凭借自我的力量来开创抗清斗争的新局面。

    1653年,张苍水写了《追往八首》,对前一阶段的抗清斗争进行了回忆和总结。其中一首写道:“长驱胡骑几曾经,草木江南半带腥。肝脑总应涂旧阙,须眉谁复叹新亭?椎飞博浪沙先起,弩注钱塘潮亦停。回首河山空血战,只留风雨响青萍。”

    因为清兵的到来,弄得江南半壁江山的草木散发着血腥的味道,这意味着清兵的镇压激起了江南人民的激烈反抗。清兵控制局势后,恢复亡明的希望更加黯淡了。尽管如此,诗人决不屈服,仍要战斗下去。床头宝剑,在风雨之夜长鸣不息。这个胸怀壮志的民族英雄面临大势已去、复国无望的绝境,发出英雄末路的叹息。

    叹息中没有个人的伤感哀怨,只有报国之志不能实现的悲愤长啸,因而带给人们的不是消沉而是振奋。全诗把往与今、敌与我、献身与空叹、誓死复仇的雄气与壮志难酬的苦闷联系起来,凸显了忠贞不渝报效祖国的诗人形象。

    张苍水的诗歌全程记录了其所领导的抗清义师坚苦卓绝的战斗经历,几乎涵盖了其所经历的东南沿海重大的抗清历史事件。

    吟咏亲情 动人心弦

    张苍水的军旅诗并不以战场上的短兵相接和血腥杀戮为主要题材取向,更多的是战场之外的书写。非战争期间,或者描写戍边将士的生活,或者抒发军人的感情,譬如思念家乡亲人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征人戍卒对故乡的眷恋并不是什么新鲜的内容,但张苍水的军旅诗却大不一样,他既眷恋故乡亲人,又不忘军人的神圣职责。

    1655年,他创作了《客有谈故园花事者,感而有赋》:“故园春意满,花枝解照人。驮笙还出郭,烧笋或呼邻。此事真无价,吾行未有津。繁华岂不爱,天步属艰辛!”

    客人描述的故园花事,让远离故乡、惯于征战的张苍水听得十分神往,又感慨满怀。诗的后半首则道出了军人的价值观——只能割舍繁华之爱,而投身于兴复国家的大业之中。

    张苍水对亲情的吟咏也烙上了深刻的军味。他26岁参加义军抗清,第二年就江上师溃,鲁王奔台州。张苍水匆忙赶回家中,拜别父亲道:“儿将随主航海。”从此,直到以身殉国,再没有回过家乡,再没有见到父亲和妻儿。

    对家乡亲人的牵挂与怀念,伴随着张苍水的一生。1652年,他写了一首《梦内》的诗,写得非常动人:“到处青山足住家,无端归梦绕天涯。中宵细语苹蘩节,满地离愁芦荻花。约略刀环窥月影,分明砧杵唤霜华。遽然一枕成何事?乱逐秋风向若耶。”

    在诗中,他吐露着心声:“我”的家是流动的,没有办法,只能把部队当成家。没想到晚上做梦的时候回到了真正的家,妻子轻轻地对“我”说起祭祀之事。但是还是要走,秋天的芦苇在离别的人看来那是满地的凄凉、满地的离愁。“我”回去以后,只能透过刀环看着月影,而亲人在一声声地呼唤归来。突然间梦醒了,外面秋风呼啸。

    1654年,张苍水抗清斗争再遇挫折的时候,一个朋友写了一封信过来,方知妻子在家乡抚养一双儿女极为艰辛。他内心十分不安,赋得《得友人书,道内子艰难状》诗一首:“尺牍胡然至,寒温不自通。殷勤报阃外,辛苦叹闺中。铛釜原兼绝,机梭亦屡空。鹿车谁共挽,羞杀是梁鸿!”诗中满是对妻儿的愧疚之意。

    1659年,张苍水开始了他人生中最精彩壮烈的一役即北伐南京,清廷将他的妻子董氏和儿子万祺投入镇江大狱,妄图摧毁张苍水的意志。他既悲愤又担心,自作长诗《代内人狱中有寄》,以妻子的口吻,描述在家操持家务的辛劳以及狱中的恶劣滋味。然后他还自作《拟答内人狱中有寄》以明志,尽管这首长诗只是“拟答”,董氏身系大狱,自然无法送达,但它无疑是张苍水一片赤诚之心的最好证明。他遥想夫人忍辱负重的情景:“书中寄珍重,书外泪重缄。恍见闺中秀,吞声写素缣。”“卿今陷虎穴,双鱼何从探。”所恨“姗姗魂魄来,关河谅非谙。棘林魑魅乡,骨肉各生嫌;稚子亦囊头,狼狈形影兼。”最终又袒露心志:“神物庶终合,造化焉能歼!生当挽鹿车,死当驾云骖。”

    他写给亲人的这些诗,情深意切,让人简直不忍卒读。

    临刑诗篇 光照汗青

    作为抗清将领,张苍水时时刻刻都要面对死亡。1664年,他在悬岙岛被捕,不久,被押解到故里宁波,后又被转解至杭州。由于张苍水是明朝遗民抗清斗争的最后一面旗帜,他离开宁波去杭州时,当地有千余人送行。

    张苍水被捕,父老乡亲既痛惜万分,也对他的节操极为关注。船过钱塘江的时候,有人把瓦片包在纸里扔过来,纸上写了一首诗,“此行莫作黄冠想,静听文山《正气歌》”。意思是说,希望他不要以出家来逃避斗争,应该像文天祥那样高唱《正气歌》,以身殉国。因清廷规定,抗清之士只要出家就可免死。张苍水含笑说,“我晓得了,你的意思我明白了。”另有一个守卒在船头唱苏武歌,张苍水“手拍船舷,琅琅和之”。他说:“汝亦有心人哉!虽然,吾志已定,尔无虑也。”表明自己以身许国的心志已定,叫他不要担心。

    这一时期,张苍水的诗歌集中突出了死亡的主题,于是就有了下面这首响彻史册之作——《甲辰八月辞故里》:“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国亡家破欲何之?”是他问,也是自问。对这个干系重大的问题,张苍水用自己的英雄行为,做出了最好的回答。在最后的时刻,他说,杭州西湖旁边有我的榜样。他的榜样是谁?岳飞和于谦,他们都是为保卫汉家天下立过大功的爱国志士。而“我”壮志未酬,不能挽救明朝覆灭的命运,因此十分惭愧,然而,“我”将凭着自己宁死不屈的报国忠心,敢于在岳飞、于谦的墓祠前借取一块葬身之地。此联既是诗人的自愧、自谦,又曲折婉转地表明了自己以身殉国的赤子之心。最后诗人说,死了以后要像伍子胥一样化为钱塘江的怒潮,继续斗争。

    他在另一著名诗作《放歌》中又说:“予之浩气兮,化为风霆,予之精魂兮,变为日星。”这临刑之前的慷慨悲歌,可与文天祥的《正气歌》相媲美。

    我将张苍水军旅诗的艺术特色概括如下:第一,浮槎征战,堪称诗史;第二,思借声诗,以代年谱;第三,其遇虽穷,其气自壮;第四,藻采缤纷,源自华亭;第五,古奥艰深,典故丛集。

    张苍水在极端艰苦的抗清斗争中,写下了众多不朽的诗篇。他的诗无意求工,却动人心弦。他历百折千磨,仍不屈不挠,即使是狱中诸吟,也是此身虽囚,精神不倒。他的诗大多从军旅生活中汲取题材,“噌吰博大,含钟应吕,俨然承平庙堂巨手,一洗亡国之音”,可称古代军旅诗人之杰。 

    (讲演内容来自天一阁书院·国学堂,有删节)

    主讲人名片

    张如安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古代文学硕士点负责人、宁波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研究领域广泛,以浙东文化、浙东文学为重点。在《文学遗产》《文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先后合著有《黄宗羲年谱》《姚江文化史》《〈全宋诗〉订补》《明清宁波文学家评传》《诗意东钱湖》《鄞县望族》《鄞县慈善史》等,曾任《宁波通史》副主编,其中《宁波通史》(合著)获得省社科成果奖一等奖。

    出版有论文集《浙东文史论丛》、专著《〈全宋诗〉订补稿》《北宋宁波文化史》《南宋宁波文化史》《宁波中医药文化史》《清初浙东学派文学思想研究》等。

    另编辑出版有《宁波历代文选》(散文卷、诗词曲卷、戏曲卷三部)《宁波历代饮食诗歌选注》等。独立承担了高校古委会《蜗寄庐原藏珍稀古籍研究与整理》等课题。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