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波 《生命如歌》的作者特雷西·基德尔是美国著名纪实文学作家,毕业于哈佛大学,从事记者工作10余年,多部作品获得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罗伯特·肯尼迪奖、国际报告文学奖等。本书讲述了非洲青年德奥在两次大屠杀中九死一生的经历,作者花了7年时间,对德奥进行跟踪采访,故事真实,细节感人,本书曾雄踞北美纪实文学畅销书榜榜首。 《生命如歌》的第一部分《逃亡》,叙述了从1993年到2003年间,德奥在布隆迪和卢旺达的逃亡生涯以及到纽约打工讨生活的故事。每一章节没有标题,只标明故事的发生地和时间,比如:第一章“1994年4月,布琼布拉—纽约”,讲述的是德奥从布隆迪首都布琼布拉乘飞机逃往纽约的经历;第二章“1994年,纽约”,讲述的是德奥来到纽约后,艰苦的打工生活;第三章“布隆迪,20世纪70年代”,讲述了德奥青少年时代在家乡与父母兄弟一起度过的清贫宁静的时光……读者的情感思绪跟着作者的文字在时空里来回穿梭、跌宕起伏。 布隆迪位于非洲中东部,是个贫困的内陆国,以农耕为主,主产咖啡和茶叶。1993年10月21日凌晨,布隆迪总统胡图族人恩达达耶在军事政变中被杀害,有人认为是图西族人干的,于是引发了布隆迪两个民族间的流血冲突。当时,德奥是一所医学院的大三学生,正在乡村医院实习。22日,医院里突然风声鹤唳,很多人被杀害,更多的人落荒而逃,德奥也加入了大逃亡的行列。 逃亡的路上,德奥时时刻刻要面对惨绝人寰的景象:一只野狗叼着一颗灰白色的人头或一只血淋淋的胳膊飞快地跑过;河道里每天都有漂浮着的尸体;一个女人倒在地上已经死了,婴儿还咬着她的奶头努力吮吸……看够了生死的德奥,不知道自己下一秒是死是活,他每天不敢睡觉,稍稍打个盹儿就警觉地醒来,继续没命地逃亡。好几次与胡图族民兵狭路相逢,侥幸地躲过去了。德奥不敢走大路,而是跋山涉水,穿越丛林和草地,他觉得跟野兽在一起比跟人在一起更安全。提心吊胆、忍饥挨饿地走了几天,德奥病倒在一片荒野里,他感觉生无可恋,心想着就这么死掉算了。一个胡图族女人来到他身边,鼓励并帮助他越过国境线,逃到了邻国卢旺达。 卢旺达也并非安全地带。1994年4月6日,总统座机被击落事件成为引发大屠杀的导火索。德奥在逃亡路中,好几次面临绝境,每当这时,他会想起奶奶说过的一句朴素的话:“如果比难更难,比苦更苦,干脆我们就笑笑,把它当作比好更好。”是的,人生实苦,但还是要微笑面对。 经历了6个月的大逃亡之后,德奥在同学的帮助下离开非洲,前往美国纽约。异国他乡语言不通,求生存也绝非易事。他在杂货店里做送货工作,晚上露宿中央公园,尽管生活艰难,但是德奥仍不忘学习,在上班之前和下班之后,他总要去书店或是图书馆看看书,他觉得这两个地方离梦想最近。但是,一个人要想成功,仅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更需要设法借力。一次,德奥生病了,他向自己经常送货的一位客户莎伦求助,希望能帮忙买一些药品,莎伦马上请来私人医生免费为德奥看病。得知德奥想重返医学院继续深造时,莎伦又给他买来书籍,建议他先学好英语。莎伦还把他介绍给一对事业有成、膝下无子的夫妇,请他们收留德奥,并为他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 天助自助者。1995年,德奥被常春藤盟校哥伦比亚大学录取。2003年,德奥入读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06年,德奥回到布隆迪,准备在家乡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公共卫生体系。 《生命如歌》的第二部分《安息》,叙述了作者对德奥长达7年的跟踪采访经过,除了面对面的交流访谈,特雷西·基德尔还请德奥带着他寻访曾经住过的破败废弃的公寓,走访帮助过德奥的热心人,甚至跟着德奥前往非洲布隆迪,沿着他当年逃亡的线路再走一遍……作为一个采访者、记录者、写作者,特雷西·基德尔的敬业精神令我敬佩不已。 《生命如歌》一书我读了两遍,不仅仅被德奥的励志故事所感动,也为特雷西·基德尔的写作功力所折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