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在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博物馆中参观刻有甲骨文的卜甲(11月25日摄)。(新华社发) |
新华社郑州11月26日电 新华社记者 刘雅鸣 史林静 一片甲骨惊天下。100多年前的世纪之交,清代学者王懿荣在一种被称为“龙骨”的中草药上,发现了细小的刻画。这些神秘的符号经专家考证,被认定就是上古时期的文字——甲骨文,由此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了1000年。 100多年后的今天,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再次“惊”了天下。 10多万片殷墟甲骨正得到精细化整理 开展海内外甲骨藏品家底清查、编著集大成性文献《甲骨文合集三编》,构建数字化甲骨文字库……近年来,随着一个个项目相继开展,10多万片殷墟甲骨已经或正在得到精细化整理,殷墟甲骨文进入全面整理和研究新时期。 “现在对甲骨文的整理研究是全盘的、精细的、与时俱进的,把保护放在了第一位,每一个小片都不会漏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先秦史学学会会长宋镇豪对新华社记者说。 目前,海内外甲骨藏品家底及保存现状已基本摸清,约有16万片甲骨文,共有单字4300多个,已释读字有1600多个。 写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殷墟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晚商王室贵族占卜和记事文字实录,是中国独特的历史记忆文化遗产。发现100多年来,甲骨实物流散世界各地,研究者难以见到甲骨实物。新中国成立后,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主持编集了《甲骨文合集》,引航了殷商史研究的深入和甲骨学科的全面发展,但此书只辑集41956片甲骨,后来的《甲骨文合集补编》补收13450片甲骨,漏收未收甲骨文数量仍相当可观。 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甲骨文合集三编》启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先秦史研究室历经7年多努力,辑集了以上两书漏收未收甲骨文约3万片,又一部全面反映当今甲骨学研究前沿水准的大型甲骨著录集即将问世。 当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与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山东博物馆等几家甲骨文大宗收藏单位互相支持,密切协同,正分别对三大批7万多片甲骨进行彻底整理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还与多个公私藏家合作,对总计有1万片以上的甲骨文进行了专业性拍摄、墨拓与整理著录,此外还搜集公布了一批民间新见新获甲骨拓本。 此外,随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正式实施,中国还将建立甲骨文全文数据库。“甲骨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方面将会有更多突破。”甲骨文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旭东教授说。 “冷门”不冷 代有传承 初冬的北方并不是旅游的最佳时节,但位于河南安阳市小屯村却迎来了旺季。乍看起来,小屯村与别处农庄毫无二致。但作为甲骨文最早的发掘地,小屯村所在的殷墟早在10年前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科学有效的保护。明年,就是殷墟考古90年纪念。 离小屯不远的安阳市区,有一座专门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字号的博物馆。在这个名为中国文字博物馆二层的甲骨学堂,一群孩童有模有样地在纸板上划写着。一个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再到楷书,稚嫩之笔抒写着中国文字的演变历程。 在世界著名四大古文字中,中国的甲骨文与写在水草上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刻在泥板上的巴比伦楔形文字,以及雕在石头上的印第安人玛雅文字一起交相辉映,都曾在世界文明宝库中大放异彩。 “遗憾的是,后三种文字都已失传,成为永远无法破解的历史之谜,唯有甲骨文历经3000年,一脉传承地‘活’到了今天,并演变成为今天的汉字。”郭旭东说。 但甲骨百年,却经常面临“专家兴趣盎然,百姓兴趣寡然”的尴尬。此次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对于长期从事甲骨文研究和推广的人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喜事”,“社会大众对于甲骨文知识的认知度将会不断扩大。”郭旭东说。 “女字尽显婀娜姿,双臂交叉神情慈。跽坐于袭并非跪,古代习俗见于斯。”甲骨学堂上,一个甲骨文中的“女”字形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大家纷纷到讲台用身体来表现这个字。 “近年来,甲骨文已经逐步从书斋走向大众,但要让群众真正了解,还需要在传播方式上多下功夫。”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学堂的负责人杨军辉说,甲骨学堂是中国文字博物馆传承汉字文化的一次公益性探索,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和汉字文化背景,开展汉字教育活动。 “比如,我们会挑选一些象形程度高的字介绍给孩子,通过解读文字背后隐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这个字从古到今历史演变发展过程,让他们理解和掌握汉字的一些特征。”杨军辉说,截至目前,甲骨学堂已经举办汉字教育活动800多场,吸引了近3万个家庭参与。 下课了,7岁的张嘉辉把写满字的纸板交给妈妈收着。如今,打开微信预约周末的甲骨课堂成为嘉辉妈妈每周的“必修课”。“现在都要‘抢’课,经常是系统开放不到10分钟,名额就全部满了。”嘉辉妈妈说。 社会大众对甲骨文的关注,也在“催促”着甲骨研究者不断向前。 古老的甲骨文 年轻的甲骨学 2016年10月28日,一则发在报纸上的“悬赏令”引起大家的注意:对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 虽然在甲骨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方面有很多突破,但在等待释读的甲骨文中,任何一个字的破译都将是一场“攻坚战”。甲骨文百余年的研究史上,虽然几次出现破译全部甲骨文字的有轰动效应的种种“新方法”,但在“轰动”过后,并没有使真正的文字考释工作有所前进。 有人说,商代的甲骨文简直就是当时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有专家认为,甲骨文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图书和档案。但从目前来看,对这部“百科全书”的阅读与理解还远没有达到深入与全面。 百年来,为解读中华文化基因,几代学者著述不辍,他们或收集著录,或考释文字,或研究甲骨文蕴藏的古代社会奥秘,探索甲骨文的脚步从未停滞。然而,后继乏力是甲骨文与甲骨学研究长期面临的困境与难题。 “都说这是‘悬赏令’,在我看来却是‘招贤令’。”郭旭东说,近年来,甲骨文研究一度进入“低迷”,尤其是文字破译工作。 “甲骨文写法很不固定,一个字有很多种写法,多时有十几个异体。加上甲骨文早期表意文字,有一定的不规则性,容易释读的早就被先人破译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郭旭东说,值得高兴的现在是冷门不冷了,“招贤令”发出后效果显著,目前,第一批投稿已经进入到筛选阶段。 “我们这个行业,70岁都还算是年轻人,但甲骨文的传承和发扬,需要培养更多的接班人。”郭旭东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将使甲骨文研究的低迷形势得到改观,让更多的有志之士来参与到甲骨文的工作中,也让更多的人学好汉字、用好汉字、爱上汉字、传播汉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