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田园·乡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1月29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贤高:巧手复活“万工轿”

陈贤高正在展示将要装到花轿顶部的“魁星点状元”雕像。(项一嵚 摄)

    本报记者 项一嵚

    通讯员  陈冬波 王楷文   

    在海曙梁祝文化公园,陈列着一顶豪华花轿:顶上站着威风凛凛的“魁星点状元”,四周以香樟木雕刻出戏曲人物、游龙戏凤、花卉虫鸟等寓意吉祥的传统纹样,用朱漆打底并饰以金箔,局部还有绣片、珠翠、流苏、镜片玻璃画等配件。

    这顶花轿是奉化区工艺美术家陈贤高的作品。不久前,由他设计并与助手茅国强共同制作的木雕《皇家花轿》在第十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品精品博览会上脱颖而出,获得2017“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走进陈贤高开在莼湖的工艺雕塑厂,浓郁而清冽的樟木香味包围全身,令人精神一振。年过六旬的陈贤高坐在院里,埋头雕刻一尊佛像的面部细节。放下工具,他笑着说,“很多人夸我是工艺美术大师,其实我从小喜欢敲敲打打,是块做木匠的料。”

    陈贤高出生在奉化裘村镇马头村,他的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木匠。受到父亲影响,他自小便对线条、结构和纹理等绘画元素特别上心。当小伙伴们还在学简笔画时,他已经参照着当时流行的“红毛人”玩具卡片,把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人物画得栩栩如生。“我爸还有一群巧手的漆匠朋友,他们随便在纸上画几下,就够我学上半天。”在这样的熏陶下,他在17岁那年正式跟着父亲学木工,两年后就能独立制作包含大量雕刻元素的七弯凉床。由于做工认真省料,当时周边老百姓都爱找他做几件“撑门面”的大家具,还有僧人远道而来请他雕刻佛像。

    陈贤高始终想到更大的平台去练练手。1979年,宁波江东工艺美术厂的供销员来奉化出差,将厂里的招聘信息告诉了他。“还记得那厂子在新河路上,厂长叫我雕一尊40厘米高的关公像,作为考题。”凭借过硬的底子,他顺利进入该厂。3个月后,他把厂里各种雕像的尺码和比例都熟记于心,还能帮工友修改作品。手艺和眼界提高后,他回到莼湖搞起了小工坊,不愁没人下单。

    1981年,厂里接到价值1万元的订单,要求订制一顶高1.5米的小型花轿。“1万元,这在当时可是天价,马虎不得。”领着四五个徒弟,他开始和一堆木头较上了劲。最终,这顶花轿在当年的广交会上被来自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客商争先抢购。此后,他便踏上了钻研浙东花轿的工艺美术之路。

    陈贤高的厂里放着一顶已经完成大部分雕刻工序的“白胚”花轿,每个部件都用榫卯结构固定,不用一枚钉子。他介绍,楠木、香樟、银杏等优质木材适合做花轿,因为质地轻、韧性好。制作花轿最费劲的环节就是“搭架子”,因为既要考虑到外形美观,又要顾全每个部分的立体结构和彼此连接。“然后就是雕刻,我攒了一大堆材料,现在都在脑子里了。”通常,陈贤高会画出各种寓意吉祥美好的图样,指导徒弟们以浮雕、圆雕、透雕、镂雕等雕刻手法来展现它们。接着,他还要请来制作绣品、玻璃画、棕榈绳等配件的工匠和漆匠,为花轿“上妆”。这么算下来,制作一顶花轿需要用到约1万个工时,还得请8种手工艺人通力合作,通常需要1年才能完工。

    2012年,他被评为宁波市工艺美术大师。至今,由他带队设计并制作的浙东花轿已有十余顶,均被各类研究机构或私人采购收藏。几十年来,他的作品遍布国内,还收了上百个徒弟。现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将制作浙东花轿的技艺“升级”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近距离欣赏绚丽夺目的“万工轿”。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