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言 沈国章 关于垃圾分类,各种会议、文件、媒体等已经说了很多,宁波也正在加速推进,但从实际效果看,似乎不是很理想,个中原因肯定是复杂的。 现在宁波的小区,住家楼门前的垃圾桶往往放两个,或者是“有害垃圾”和“无害垃圾”,或者是“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前几天的一个早晨,因为我家楼门前“餐厨垃圾”桶太满的缘故,有一些餐余垃圾掉在了外面,其中有几块肉骨头。就这几块肉骨头,让我对如何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有了一些想法。 小时候,经济条件好一点的人家,最喜欢吃的是肉骨头汤,因为那时很多东西是凭票供应的,买骨头却不用肉票,一角一斤。大人会买一斤多一点的骨头,用自家种的萝卜或黃豆一起炖着吃。大人会告诉小孩,肉骨头全身是宝,骨髓和骨头汤的营养很好,对小孩的骨骼发育有益,吃剩的骨头不要浪费,骨头渣磨成粉是上好的肥料,对农作物的生长很有好处,供销社会回收。所以吃好后会把骨头残渣收起来,到外面晾一晾或晒一晒太阳,然后再卖到供销社,供销社对骨头的采购价是七分一斤。如果积攒了两三斤骨头,卖掉以后又可以买新鲜的肉骨头吃。如此循环往复,既吃到了美味,又没有浪费资源,还养成了节约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的好习惯。 那时候,物质不很丰富,但做到了物尽其用。供销社不仅回收肉骨头,还有很多东西,如鸡毛。一些农村家庭自己养的鸡,一旦宰杀后,就会小心地拔下鸡毛,洗干净,晾晒好留着,等着货郎担来的时候拿出来兑糖或者其他物品。除了鸡毛,还有鸡肫皮、女同志剪下的长头发、被挤空的牙膏管等,货郎担最后也是卖给供销社。很多家庭更是一物多用,最常见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即一件衣服要穿很多年,或者是同一个人反复缝补穿很多年,或者老大穿了给老二、老三。即使穿旧了破了也有用,如用旧的床毯、被里做尿布,碎布头纳鞋底等。哪怕是田里收上来的稻草、河边割的芦叶等,也不是一把火烧掉,往往用来搓草绳做草鞋等。 时代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变了,但我认为,“物尽其用”的理念却是值得传承的。就拿垃圾分类来说,要搞起来、搞得好,家长首先要发挥作用,政府更应好好引导,全社会都需努力。比如,在餐桌上给孩子们讲垃圾分类收集的重要性,讲有的垃圾还可以变废为宝回收再利用,试着做好自己家的分类工作,或许就能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环保种子,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政府能像我们小时候一样,出台让利补贴的环保政策,做好可用资源的回收工作;企业家动脑筋想办法,把骨头渣、鱼肚子、下脚料这些“无用”的垃圾变成宝贵的有机肥料,把严重污染环境的废弃塑料瓶、保鲜膜等回收再利用…… 我相信,有了全体社会成员环保意识的培养和唤醒,有了政策的扶持,有了高效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因为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庞大“副产品”——垃圾的处理问题,就一定能尽早破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