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星东 最近,北京大兴火灾等一系列热点事件,经历了一波又一波舆论反转。有网友说:“看几分钟的微博微信,得看几天的官方新闻才能缓过劲来”。这位网友的话道出了两个舆论场之间的“事实温差”,也说出了事件“面相”和事实真相的客观距离。 在如今“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真相要跑过谣言并不容易。因为,真相只有一个,传闻却会有很多。事发时传播“发生了什么”,远比调查“为什么发生”要快得多,更比找到解决办法和走法律程序快得多。以至于在权威机构发声之前,各种自媒体已经刷遍了“朋友圈”,有的为了不失语而失真,有的为了不失时而失实,更有甚者,用“内幕”的噱头博眼球,贴“道义”的标签赚唾沫。加上有的事件本身不断发酵、网民群起“声讨”,人们难免会被混淆视听,对信息难辨真假。而等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天,虽然会“缓过劲来”,但造成的负面影响已难以抹去。 柏拉图有言:“勇气是一种知识。”面对社会公共事件,我们既要有揭批时弊的勇气,更要有守候真相的理性。仅靠“疑似”“据说”“传言”等盲人摸象、随波逐流的揣测,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武断且片面的。乱象丛生的网络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社会情绪的“高压锅”,任何一个舆论事件都可能将它引爆,并在现实社会中酿成严重后果。在权威机构给出令人信服的解答、作出经得起检验的结论之前,舆论也得“缓个劲儿”,不能当谣言的“推手”,而是要当真相的“助手”。 当然,全媒体时代也给社会治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法治思维的培育、主流媒体引导能力的加强、社会文化发展的跟进等至关重要。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哪一个都不能少,在这个意义上说,加快培育公众的理性观念,提高全社会的信任度,是增强公众心理安全感的重要举措。而只有全社会的心理安全感得到提升,全媒体时代的舆论生态才能更加有序健康地发展,才能有效规避公信力下滑的“塔西坨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