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2月0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美窑址群

——上林湖越窑考古遗址公园

上林湖瓷片堆积
上林湖越窑博物馆鸟瞰
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景鸟瞰图
荷花芯窑址现场展示
后司岙窑址秘色瓷与瓷质匣钵的出土
后司岙窑址出土秘色瓷八棱净瓶与装烧匣钵
后司岙窑址出土秘色瓷枕
上林湖越窑博物馆第一展厅
公众考古

    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浙江省慈溪市桥头、匡堰两镇,距市区约10公里,总面积约为1518.3公顷,分遗址展示区、考古预留区、管理服务片区、东横河展示片区、农业体验区和自然山林区六个功能片区。

    其中,遗址展示区位于上林湖西南侧,包括荷花芯窑址、后司岙窑址和普济寺遗址等展示点;管理服务片区位于上林湖南侧,包括主入口、上林湖越窑博物馆、上林湖越窑考古工作站、码头等,为遗址公园的运营和管理提供配套公共服务。

    被誉为“露天青瓷博物馆”

    上林湖越窑遗址现已发现的窑址群分布区以上林湖水库为中心,包括周边的古银锭湖旧址(现已为农田)、白洋湖水库、杜湖水库、里杜湖水库边缘的丘陵与平原交界地带,现已发现瓷窑遗址近200处,已编号窑址179处,遗存分布区面积总计232公顷。其中,核心的上林湖片区共有编号窑址115处,遗存分布区面积为180公顷。

    上林湖越窑是唐宋越窑青瓷的中心烧造区,历史沿用年代为公元2至12世纪(东汉~宋),其产品曾代表了中国青瓷制造的最高水平,展现了中国古代青瓷制造业的重要发展阶段,并作为中国南方青瓷全盛时期的代表,在9至11世纪曾对埃及、波斯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等地的陶瓷制作产生过显著影响。上林湖越窑遗址是目前发现的烧造年代久远、规模最大、窑场分布最集中的青瓷窑址群,属中国古代制瓷工业最重要的遗址之一,展现了越窑从创烧、发展、繁盛至衰落的整个历史轨迹,被誉为“露天青瓷博物馆”。

    上林湖越窑遗址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入选全国百大遗址,2006年、2012年,两次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6年被列入“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遗产点名单和《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其突出普遍价值为世所公认。

    保护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

    上林湖越窑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可追溯至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窑址调查。1963年,上林湖青瓷窑址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慈溪文物部门组织文物普查小组,对上林湖青瓷窑址进行调查,发现东汉三国、南朝至北宋时期青瓷窑址97处。不久,成立上林湖越窑遗址文保所。自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伊始,慈溪加大了对上林湖越窑遗址的保护管理力度,除积极配合省、市级文物考古部门做好遗址的调查和发掘工作外,还安排了专项经费,用于遗址的保护和管理。

    慈溪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上林湖越窑遗址的保护管理,将遗址的保护工作列入了“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列入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在专业部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划定了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委托专业单位编制了《上林湖越窑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获国家文物批准后,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同时加大对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将三名盗掘遗址的罪犯绳之以法;对荷花芯等经过考古发掘的窑址,搭建永久性保护棚,并实施科技保护工程;更多未经考古发掘的窑址则实行原状保护,严格禁止在窑址上建造房屋坟墓;窑址密集的后司岙、狗头颈、竹园山区域,将山林用地征为国有,以实施更好的保护。大力开展遗址环境风貌的保护提升,搬迁了保护范围内的吴家溪自然村,17户居民妥善得到异地安置。尤其是2016年下半年举全市之力,迁移了8800余座现代坟墓,并完成坟墓的平整和复绿工程,拆除违法建筑4000多平方米,大大改善了上林湖的环境风貌。

    为使遗址的保护得到市民的广泛支持,慈溪市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两年一届的“青瓷文化艺术节”,以及公共考古、青瓷文化进校园讲座、青瓷展览、摄影比赛、成立文化遗产志愿者组织等,使得更多的市民增加了对越窑青瓷的认识。近年来启动的上林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使慈溪市在遗址保护管理的理念认识和方法手段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

    几十年的严格依法保护,使得上林湖越窑遗址总体保留了从东汉至南宋的历史信息,具有较好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仅遗址的本体保存完好,上林湖越窑烧造时期与其选址、建造、置备原料、瓷器运输密切相关的山林地带地形和历史水系也基本保存完整。同时,上林湖为一级水源保护区,且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有着宜人的山水美景,环境清幽。

    丰硕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揭示了越窑的文化内涵,丰富了人们对越窑青瓷的认识,为上林湖越窑遗址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学术支撑,学术成果和保护成果共同奠定了考古遗址公园最为坚实的基础。

    遗址价值不断深挖

    上林湖地区的考古调查,始于20世纪30年代,陶瓷考古学界泰斗陈万里先生曾多次到宁绍平原调查越窑遗址,并于1935年到达上林湖,确认上林湖地区是越窑的中心产地。他认为如果陆龟蒙的《秘色越器》指的是“秘色瓷”,浙江就是越窑的产地。并且认为越器是民间用品、秘色瓷是进御用品,两者都是越窑产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省、市、县多级文物专业部门先后成立,并对宁绍平原陆续展开多次详细的考古调查工作,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两次专题调查,在大量详实野外考古材料的基础上,确定上林湖地区是越窑的中心产区,是唐宋时期的窑业中心。同时基本理清了上林湖地区唐宋时期窑址的分布范围与窑业面貌。

    越窑遗址正式的考古发掘工作开始于1990年,十年期间,掀起了越窑考古的第一次高潮,重要工作有如下几次:1990年低岭头窑址的试掘、1993至1995年上林湖荷花芯窑址发掘;1998至1999年古银淀湖寺龙口窑址的发掘;1999年白洋湖石马弄窑址的发掘。前两次发掘均为有计划、学术目的明确的主动性考古发掘,石马弄窑址则是配合基建的抢救性考古发掘。2014至2015年,再次对荷花芯窑址进行主动性发掘。

    其中,荷花芯窑址是首次对唐宋时期越窑遗址进行的大规模考古发掘,揭露了丰富的作坊遗迹现象,揭示了唐宋时期越窑的窑场布局、制作工艺流程以及窑业生产与管理等重要信息,为恢复唐宋时期越窑的制瓷工艺、窑场格局,推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浙江青瓷申遗工作提供了大量详实的野外材料。通过揭露的晚唐、五代、北宋时期丰富的地层堆积,可以建立唐宋时期越窑发展较为完整的年代序列,为越窑瓷器的更详细分期提供了地层学证据。大量唐宋时期精美越窑标本的出土,大大拓宽了我们在造型、装饰、成型、烧造等方面对于越窑的认识,使越窑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

    而寺龙口窑址的考古发掘,不仅对鉴别、研究越窑南宋早期烧造的宫廷用瓷或贡瓷有重大意义,也有力地纠正了越窑衰落和停烧于北宋中晚期的传统观点,首次揭露了完整的南宋时期越窑窑炉,系统地展示了越窑南宋初期的生产面貌。寺龙口窑址众多的堆积层位关系及其异常丰富的堆积包含物的考古发现,也为开展越窑考古的地层编年和考古分期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出土的大量瓷器,以明确的考古学层位,向我们展现了唐末到南宋不同阶段越瓷的特征风貌、工艺技术的历史演进和特征变异。该考古发掘项目被列入“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为配合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同时为窑址群的下一步保护与展示规划编制提供依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提交的《2014-2018年越窑五年考古工作规划》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准。2014年9月-2015年9月完成荷花芯作坊区发掘的基础上,于2015年10月-2017年1月对后司岙窑址展开了大规模的发掘。

    后司岙窑址位于上林湖中部的西岸边,编号为Y66,这里是上林湖越窑遗址的最核心位置。从历年来调查的情况来看,产品中秘色瓷比例高、质量精、种类丰富,是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最主要烧造地。发掘面积近1100平方米。揭露包括龙窑炉、房址、贮泥池、釉料缸等在内的丰富作坊遗迹,清理了厚5米多的废品堆积,出土包括秘色瓷在内的大量晚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精品。

    此次发掘基本理清了以后司岙窑址为代表的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基本面貌与生产工艺、秘色瓷窑场基本格局、唐代法门寺地宫与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出土秘色瓷的产地问题。后司岙窑址始于唐代晚期,止于五代,基本与唐五代时期秘色瓷延续的年代相始终。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考古发掘项目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及其在考古学方法上的探索与创新,获得了“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荣誉称号。

    一系列考古发现大大推动了越窑青瓷的学术研究,《寺龙口越窑址》《越窑、秘色瓷》《2002年越窑国际学术讨论会专辑》《青瓷与越窑》《上林湖越窑》《越窑青瓷文化史》《越窑瓷墓志》《越窑青瓷与邢窑白瓷研究》等报告、专著、论文集相继出版。

    建设特色鲜明的考古遗址公园

    上林湖越窑考古遗址公园包含了上林湖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大约15平方公里的区域,如今已完成遗址本体保护、环境整治提升、博物馆陈列、遗址展示、服务配套、运营管理的近期项目,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考古遗址公园已初步建成。

    提升环境风貌

    上林湖越窑遗址所涉及的8800余座坟墓已全部完成迁移安置和墓地整理工作。2016年底,同步启动了坟地复绿工作,已全部完成并通过验收。共拆除包括“上林山庄”等在内的违法建筑50余户,面积4000多平方米。位于上林湖大坝两侧的水库管理站和防汛亭风貌提升项目工程已完成并通过验收,上林湖南岸公路两侧民居的立面改造工程已完成40余幢。上林湖周边山体白化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大坝两侧密密麻麻的坟头不见了,呈现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北宋文人、时任余姚知县谢景初笔下“山水有奇秀”“翠巘围四垠”的上林湖美景正逐渐复原。

    强化遗址本体保护

    根据已获批的《上林湖越窑遗址保护整治方案》,对荷花芯窑址原保护棚加以修整,拓宽挖深两侧排水沟,并对原排水管进行拆除和移位,基本解决了窑炉内雨天积水和湿气过重的问题。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对窑址各种病害因素进行检测,编制完成《上林湖(荷花芯、后司岙)越窑遗址抢救性保护工程设计方案》,并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并开始实施。完成荷花芯、后司岙等重点窑址视频监控系统,并设置有保护围栏。通过文物本体保护展示、环境整治工程的实施,对重点窑址所在水库岸坡进行了加固;通过复绿工程,对遗址保护区所在范围进行了覆土保护和植草绿化。

    丰富遗址展示内容

    目前,上林湖越窑博物馆已完成建造和装修、布展工作,其占地约12500平方米。功能设置包括越窑青瓷展览区、研究中心、管理办公用房和辅助用房四个部分,总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展览区为主,设置序厅和三个展厅,研究中心为辅,另设有标本室、档案室、监测、监控室、多功能报告厅等管理用房。

    博物馆以出土器物、瓷片标本、图表、模型、多媒体、场景创作等多种手段系统解读上林湖越窑遗址,布展特别突出“上林湖越窑遗址概况——越窑工艺及其影响——秘色瓷和宫廷用瓷——海丝交流和传播”的展览主线,展示上林湖作为唐宋越窑中心产地的制瓷工艺水平及其对其他窑场的影响,秘色瓷的历史地位以及唐宋时期外销瓷重要生产基地对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

    遗址现场展示是上林湖越窑考古遗址公园的对外展示的一项重要内容。分原址展示、模拟展示、考古展示、标识展示四种方式。荷花芯、竹园山、后司岙三个窑址展示点均位于上林湖西岸,游线统一,且位置相近,布局合理。观众可通过游步道步行或者选择乘坐环保动力船只抵达荷花芯窑址,先参观已经发掘过的窑址,以及观摩龙窑复原模型,对越窑窑场布局及龙窑、作坊等形制有个初步了解;乘船至竹园山窑址,则可看未经发掘的窑址原始堆积,对目前绝大多数窑址的现状有个基本认识;继续坐船,进到后司岙窑址,可以参观考古发掘现场,对越窑遗址的考古及保护工作有进一步的认识。边发掘边展示,这在瓷窑址类的遗址公园目前尚属首例。

    同时,在遗址公园的码头、窑址展示点以及博物馆入口处设置有价值诠释和游客引导两大类标识标牌,均配备中英文解说,以方便游人参观。

    设立遗址文保所深化管理

    2017年,慈溪市专门成立上林湖越窑遗址文物保护管理所,为负责上林湖越窑遗址保护和管理工作的独立法人机构,公益性事业单位。文保所行政上直接受慈溪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领导,业务上在国家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等的指导下,开展遗产日常保护、管理等具体工作,其主要职责为:负责上林湖越窑遗址的保护和日常管理、巡查、监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各项业务工作;负责遗址博物馆的免费开放,配合开展遗址的考古发掘,研究挖掘越窑青瓷文化,向公众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文保所内设办公室、业务部、巡查保卫部和社教服务部。

    与此同时,《上林湖越窑遗址监测管理工作制度(试行)》《上林湖越窑遗址巡查管理办法》《上林湖越窑遗址游客管理办法(试行)》《上林湖越窑遗址监测报表填报管理办法(试行)》《上林湖越窑遗址文物保护管理所员工学习培训制度》《上林湖越窑遗址游客意见、建议及投诉处理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对遗址的监测、巡查,以及遗址公园的公共安全、人员培训及投诉反馈等,都有明确规定,并指定有专门巡查人员定期和不定期对遗址进行巡查,同时开展遗址保护展示、整治工程记录及窑址病害监测记录。通过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定制的监测云软件,实时上传日常的巡查数据。从2016年12月上线以来,目前已完成2000余次数据上报。

    此外,提升遗址公园的服务品质。目前由上林湖越窑博物馆提供,承担医疗救护、问询、售卖、休息、厕所、电话、上网、垃圾收集等功能。博物馆入口西侧有无障碍坡道可进入博物馆内部,并通过电梯逐层参观,同时馆内配备有轮椅,可提供无障碍服务。公园设有对外停车场三处,可提供车位210余个。水上游线配有环保动力船只,设有配套码头和停靠点。遗址公园目前聘有2名专职讲解人员,并招募有一定数量的志愿讲解员。这些志愿讲解员是具有外语专业背景的文化遗产志愿者,可以提供英语、俄语等多国外语讲解服务。

    目前,上林湖越窑考古遗址公园有专门网站:http://www.yueyao.com/,可供考古爱好者浏览;并设有邮箱shanglinlake@163.com,电话0574-63550821。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