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茂创始人徐万茂。 (徐展新 摄) |
本报记者 徐展新 36年前,从“云洲竹编”到“七色花”劳技教学器材,徐万茂的教育梦想就此生根发芽。追溯那段创业历程,徐万茂坦承“路途艰辛”“饱受质疑”:传统的竹编生意蒸蒸日上,劳技教学器材却只是一个新兴产业,未来的发展存在许多变数,短期内无法对乡镇经济的发展起到实质性的带动作用。 徐万茂承受了极大压力,却“不信邪”,希望用行动证明,这次的选择是正确的。1985年至1991年,徐万茂殚精竭虑地推销“七色花”劳技教学器材。徐万茂的热情和坚持终于有了回报。“七色花”旗下的小学生手工制作材料产品接连通过审查,收获市级、省级、国家级“通行证”,犹如一剂强心针,激励徐万茂继续前行。 眼见“走出去”的道路愈加宽阔、畅通,徐万茂果断拍板转变经营策略,将企业带出了四明山区。“市场经济体制中,人才比青竹更珍贵。因此,即使举债搬迁,也要迈开脚步。”徐万茂告诉笔者。 企业在向市区搬迁的过程中,徐万茂的耳边再次传来了批评的声音,但他用实打实的业绩作出了回应。1993年,“七色花”已销往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市场占有率超过70%,崭新的“宁波文教科技器材厂”也在望春工业区拔地而起,勾勒出未来华茂集团的雏形。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徐万茂的笃定与坚持,正是对企业家精神的最佳诠释。”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如是评价。 数十年来,徐万茂接触了大量渴望寻求知识却缺乏优质教学资源的学生,切身感受到祖国教育事业的“痛点”。为此,他时刻提醒自己,跑得再远,也要不忘初心。常常有人问徐万茂:一位热心教育事业、甘心投入毕生心血的企业家,究竟在追求什么?徐万茂的回答质朴无华,却掷地有声:“我选择了教育这条路,就不能以逐利为目的。我愿意为孩子们做‘傻事’,换来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环境。我始终相信,企业积累的财富越多,拥有的社会资源越丰富,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越多。一旦被私欲遮蔽了双眼,企业就会迅速跌落悬崖。”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徐万茂的承诺逐一兑现。在他的带领下,华茂集团走上了教育科研的道路,于1992年创办了全国唯一的中小学劳动技能教育器材研究所,探索素质教育和课堂智能化。在经济利益和学生需求之间,徐万茂牺牲了部分企业利润,与各省课程研究中心、各县(市)教育部门联合开发教具学具,并于2013年启动“华茂·彩虹计划”公益项目,惠及3000余名农村学子。 如今,诞生在山窝窝里的竹编厂已成长为品牌价值9.7亿元、旗下子公司近30家、经营规模和综合效益连续多年居全国同行业首位的教育界“大鳄”。挂有“华茂”两字的3所外国语学校和一所国际学校陆续建成,并相继成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全省第一所通过“国际与跨地区鉴证委员会(CITA)”鉴证的学校、宁波国际教育的“金字招牌”。 如今,年过七十的徐万茂并未停止前行,开启了“第三次创业”的序幕。这一次,他将目光锁定在风景优美的东钱湖畔,斥资20亿元打造国内首个以“艺术+教育”为主题的国际性论坛“东钱湖国际教育论坛”,筹划建设国际会议中心、艺术教育博物馆、大师工作室和工美创意小镇。 目前,徐万茂不仅担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和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还在2016年获得了“首届宁波中华文化人物”称号。追忆过去,创业路荆棘遍地,质疑声持续至今,但徐万茂从未后悔:“华茂或许不是最受追捧的、最赚钱的、最有名气的企业,但一定是最具社会价值的企业之一。” 点 评 从一名普普通通的手工艺制作者,到全国驰名的“七色花”品牌的创始人,再到中小学劳动技能教育器材研究所和华茂集团的掌舵人,徐万茂的教育梦想一步步生根发芽,华茂的教育产业集团特征也愈加明显。如今,华茂在经营规模、综合效益等方面走在行业前列,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轮驱动”,徐万茂也收获了教育企业家的美誉,将这株“七色花”扎扎实实地种在祖国的土地上。 ——宁波市工商联副主席 黄林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