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田园·乡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2月06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杉木洋村:飘散着古盐味的新农村

杉木洋水上乐园美景。(沈孙晖 洪雯 摄)
忆盐阁。

山上,山花烂漫;村内,碧水潺潺。徐氏文化陈列馆、盐文化陈列馆,见证着村庄千百年的岁月沧桑,蕴涵着世世代代村民勤劳坚韧、自强进取的精神。近日,笔者走进了象山大徐镇新农村建设的“代言人”——杉木洋村。

    本报记者 沈孙晖

    通讯员 洪 雯

    象山记者站 陈光曙 

    杉木洋村位于象山县大徐镇东部,全村共350户1060人。据徐氏家谱记载,该村是象山首任县令徐旃的故乡。1357年,徐氏十九世祖祥观公率支族迁至“杉坡”定居。因“杉坡”东临大海、三面环山、树大叶茂、杉木成洋,故称为杉木洋村。

    杉木洋的盐文化有900多年历史,徜徉其中细细解读,每颗结晶都是一段故事。古时,村民用海水古法制盐,又称“熬波”,煎盐、测卤、制卤、结晶等整个过程均纯手工操作。“杉木洋盐民勤劳、聪慧,当时整村的盐销及半个象山,还运到舟山普陀等地。”村党支部书记徐玉成告诉笔者,为了传承盐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镇村联动成立盐文化工作班子和“盐文化研究实施办公室”,近两年又相继建成盐文化陈列馆、盐文化遗址公园和忆盐阁,让祖辈的传统技艺散发出新时代的光芒。

    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杉木洋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励精图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我们村没有科学的规划作先导,发展思路不明确,村民建房随心所欲,环境卫生脏乱差。”村委会主任郎国位说,他们邀请园林、绿化等专家和规划设计单位,指导完成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做到远有目标、近有计划,目前已形成了规模种养基地、产业区配套、农民集中居住点等分区发展的雏形。

    在镇党委和县有关部门的帮扶下,杉木洋村投入500万元项目资金,在村口、庙山、坎头下打造多个村民休闲公园;整治穿村溪坑350米,对溪坑、村道两旁及空地进行绿化;开展污水处理和自来水改造等;修缮整理徐氏祠堂,作为村文化礼堂使用,更好地展示村史村情和“盐文化”精品;借“三改一拆”开展梳理式改造,拆除年久失修的危旧房67户,整理出宅基地15亩,疏通村庄中心道路150米,村内道路硬化率、路灯安装率达100%。今年10月1日,杉木洋接村公路通车,可停十余辆大巴的停车场正在加紧建设中,旅游厕所已在规划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该村在提升村容村貌中坚持生态化理念,不搞大拆大建。“我们将梳理改造后的旧砖瓦石块用于填场地、砌石墙,将原先高矮不一的花坛、围栏等修葺整齐,节约成本100万元。对穿村溪坑没有全部浇筑硬化,仍保留泥沙、石块等农村溪坑原生态样貌,只进行日常保洁。”郎国位介绍,该村还成立多支以党员干部、妇女等为主的志愿者队伍,进行村内环境治理,屋前屋后见缝插绿美化,并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目前,全村绿化面积达2.8万平方米,生活污水处理率90%,卫生厕所普及率97%,脏乱差已变为洁净美。

    村庄“硬件”上去了,如何提升自身“造血”功能,实现强村富民的目标?杉木洋村成功流转土地500亩,积极发展蔬菜种植业、水果种植业和优质水稻种植业,全村农业大户已有12户;通过开发造地50亩、改造粮食功能区800亩、实施地理提升工程等,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利用山水资源、农民庭院和盐文化特色基地,鼓励村民开发“民宿”“民游”“民食”,增加收入。目前,该村从事二、三产业的村民有558人,占全村劳动力的95%。

    同时,杉木洋村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积极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由村民代表、后备干部、党员、妇女主任等12人组成了“好家训、好家风”志愿服务队,助推全村家风、家规落实,并热情帮助邻里,让村庄更加和谐温馨。去年年底,全县文明创建现场会在该村召开。

    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市卫生村、市小康示范村、市文明村、县村落文化建设示范点……20余项荣誉加身的杉木洋村流光溢彩,日新月异!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