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经济新闻·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2月07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余元康:创新为鞭,让野马扬蹄飞奔

浙江野马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余元康。(金鹭 胡欣子 摄)

    本报记者 金 鹭

    从十六岁进入电池行业,到年过半百创建浙江野马电池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力达”电池厂,余元康白手起家,用十余年的时间,将一家既无技术又无资金的小厂发展成为全国电池“前三甲”,产品畅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

    在余元康看来,野马成功的因素固然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拥有了创新技术,这也是野马财富的源泉。“野马要想成为‘一流的企业’,就必须要有‘一流的设备’和‘一流的人才’,掌握‘一流的技术’。”余元康说。

    余元康早就意识到,经营好一家电池厂光靠一股创业激情是远远不够的,好的制造设备、高效的生产效率、过硬的产品质量,才是企业生存的基础。“电池虽小,但对技术的要求一点也不低,既要有体积小、容量大、经久耐用的优点,还必须以优惠的价格来吸引顾客。”余元康说。

    和许多白手起家的老一代创业者一样,余元康的企业最初也存在缺乏人才、缺少资金和设备的问题。尽管资金拮据,但是余元康从不吝惜在人才和技术方面的投入。在1996年野马成立时,余元康就“大手笔”引进许多高级人才。“不管是一万元、两万元还是十万元、二十万元,野马都一分不少地将其用在技改上。”余元康坦言,开头几年,他总觉得自己“没挣到什么钱”。

    到建厂七周年时,野马已对原有的设备更新了三次,平均每两年更新一次,并耗巨资从加拿大引进两条世界领先水平的高速电池生产线,这样的生产线目前在国内只有六条。

    随着设备的更新换代,野马电池的产量连年增长,营收节节高升。但是从别人手里买来的生产线,用着总不是那么的“顺手”,成本也高得离谱。“为什么不自己研发生产线呢?”余元康心想。于是,他建立了一支科研团队,迈出了生产线自行研发的步伐。磨刀不误砍柴工,经过多年的研制,第一条自主研发的生产线建成了。看着一节节电池如弹药般从导轨中弹射出来,余元康充满了欣喜:“自己研发的生产线,不仅在实际使用中更符合自身需求,而且成本不到进口生产线的三分之一,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效益。”

    在硝烟弥漫的行业竞争中,野马开始脱颖而出,并成了一匹名副其实的“黑马”,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叫得上名字的超市里,差不多都有卖我们的产品。”余元康告诉笔者。

    在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后,余元康不断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将野马向科技型、高新技术型企业转型。现在,野马已经拥有各类电池生产线近30条,其中,每条AA、AAA生产线每分钟能生产近千节电池。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余元康先于同行制造出无汞、无镉、无铅电池,并持续改良可替代材料,施行全厂自动化、清洁化生产。余元康说,这不仅是出于企业经营安全的考虑,也是对周边老百姓负责。

    2006年,余元康逐渐退居二线。面对新时代新机遇,余元康时刻提醒企业的接班人——儿子余谷峰保持忧患意识,以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余元康坦言,自己作为“老一代创业者”已经完成了企业原始积累。下一步,希望儿子能继续创新,带领企业提前接轨工业4.0,打造智慧工厂。

    点 评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1992年,野马电池完成企业改制。25年来,余元康不遗余力专注于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创新,推动野马扬蹄飞奔、跻身全国电池“前三甲”。余元康以他的“匠心”,为中国电池制造业托起了一颗驰骋国际市场的“雄心”。

    ——宁波市工商联副主席  石 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