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2月0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月桂笔下“百媚生”

    李广华 贺宇红/文 李广华/摄

    一张临时拼起的桌案,苫着薄毡布,摆在展厅的中央,姐妹俩端坐桌旁。不留意,还以为她们是普通的参观者,爱好书画,参观累了,坐下来休息。两人注视着过往的观众,熟悉的,打个招呼,寒暄几句;陌生的,留意他们的表情和议论。她们是一对双胞胎姐妹,70多岁年纪,姐姐叫何月娟,妹妹叫何月桂,两人个子一般高,胖胖的,都戴副眼镜,发型也差不多,坐在一起,像极了,一般人难以辨出哪个是姐姐,哪个是妹妹。

    金秋渐浓,这是宁波海曙鼓楼的门楼上,以“丹桂飘香”为名曾经举办的何月桂仕女画展上的一个场面。展览的主题中暗含着她的名字,姐姐是来助阵的。

    那是何月桂从艺以来办的一次重要的个人画展,之所以在鼓楼举办,是因为这里过往的行人多,离老百姓更近,尽管以前她也在天一阁举办过画展。很难想象,一个涉足丹青半个多世纪的画家,原来是一位从未进过专门的美术院校、未拜过师、完全靠兴趣和爱好自学,常年执着于仕女画、在不太宽泛的领域探索不止的画家,这在国内画坛也不多见。

    何月桂祖籍宁波,生于上海。外公是教书先生,品酒写诗,颇有喜好。月桂的母亲出生在当时的鄞县农村,从小就喜欢描龙画虎,方圆几里若有女子出嫁,都会请她描枕花、剪鞋样。嫁到上海后,一家人的衣服全部由她缝制。孩子们耳濡目染,也照着样子模仿,逐渐产生兴趣,到头来,八个子女中,三人在绘画上有所成就。

    何家住上海市三马路(后改为汉口路),是十里洋场图书发行公司和古籍书店、文房用具较为集中的区域,家的四周有很多文化单位,对面是解放日报社。小学时,放学路上,月桂小姐妹对路边橱窗里的人像绘画特别感兴趣,时常停下脚步,观摩一阵,琢磨其中的技法。绕过两个街巷,路边摆有连环画摊,花两分钱,便能租借一本回家阅读。月桂喜欢古典题材,名家的构图、笔法和线描都深深地吸引着她,经常是看够了,照猫画虎地涂上几笔。画好后,拿给兄弟姐妹看,他们说像了,自己心里就很满足。有时,她还编些鬼怪故事,勾画出来,吓唬年幼的弟弟妹妹。

    学校里,老师发现月桂对绘画有兴趣,黑板报之类的活儿便交由她设计绘制。课堂上,月桂最感兴趣的是美术课,听得最认真,画得也好。但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这么支持她,一次,在上其他课时,她“开小差”,用课本挡在书桌前,偷偷地勾勾画画,渐入状态,全然不知老师已经走到跟前。老师瞪大眼睛,一把夺下月桂手中的笔,只听“咔嚓”一声,铅笔被折成两截,紧接着是一通训斥……

    尽管如此,月桂对绘画的兴趣丝毫未减。跟随家长看越剧时,她常常忽略了剧情,关注起演员的服饰和动作。回到家,凭印象有模有样地画出剧中的仕女扮相。

    何月桂在即将迈入高中阶段时,正值“大跃进”开始,举国上下人心骚动。眼见学习无法正常进行,下一步该怎么办,对她是个未知数。正巧,月桂家有个邻居叫郑洪生,也是宁波籍人,已回到宁波就业。他所在的宁波工艺美术厂欲恢复传统的骨木镶嵌、竹编等技艺,需要美术人才。郑洪生推荐了学机械制图的月娟。而这时,在江苏淮阴工作的哥哥叫月娟过去,到宁波的名额就落到妹妹月桂身上。后来,月娟为了不放弃自己的爱好,也为与妹妹结伴,也来到宁波,与当时年轻的绘画朋友王守华、毛国富、王华荣、周鸿斌等一起搞展览宣教工作。因为体制原因,她只能进社办企业,搞机械制图。从此,这对双胞胎姐妹便没有分离过。

    从大上海来到“小宁波”落脚,那一年何月桂18岁,令人心安的是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再加上外婆家又在宁波,月桂心里有种安稳感。可是第一年没有工资,厂里只管一日三餐。

    苛刻的条件没能阻止月桂那颗向往绘画的心,那时,刚刚创建的宁波工艺美术厂在“双百方针”中开始兴旺起来,作为“枯木逢春,后继有人”的第一代工艺美术接班人,令她自豪。按照省里要求,工艺美术厂要恢复宁波的传统手工业,市里选拔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领导和手上有绝活的老工匠,涉及雕刻、竹编、骨木镶嵌、织绣等传统工艺。厂里担负着出口创汇的重任,没“两把刷子”是难以胜任的。月桂最初到翻簧小组做绘画学徒,从在鸭蛋上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开始,到翻簧小屏风上画仕女,从小打下的绘画基本功有了用武之地。

    工艺美术制作不同于纸张上绘画,它要求跳出平面思维,追寻立体效果,骨木镶嵌、朱金木雕多用人活动的场景,需要主体与背景紧密相连,浑然一体,细节上又要分开,错落有致,不能重叠。类似于中国画的散点透视,远近分明,注意前景和后景的关系,能看出纵深效果,要有立体感。

    在以后的岁月里,围绕着美术创作,郑洪生和何月桂,两位上海来的年轻人一同构思,一同策划,合作了多部作品,渐渐地,他们也产生了感情,最终结为伉俪。

    那时的宁波工艺美术,主打是传统的三大件:骨木镶嵌、泥金彩漆、朱金木雕。从翻簧小组到工艺美术厂,月桂与郑洪生负责设计和绘画。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同时,他们更愿意探索能体现宁波传统艺术特点的题材,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赋予新的表现形态。图纸绘好后,需经木工师傅翻刻,再反复修改,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当年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出访、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礼品,就是他们亲手制作的翻簧物件。

    宁波的岁月,为月桂打开了一扇通往工艺美术的艺术之窗。挖掘传统工艺,少不了仕女形象,多数情况下这一题材成为画面的主体。她有小时候的美术基础,再加上不断研究明清以来仕女画家改琦、费丹旭、马骀、张大千、王叔晖等人的绘画技巧,汲取养分。再加上江南特有的小桥流水,亭台楼榭,历史上众多的富足人家宅院,都为她的仕女画绘制提供了便利条件。虽然没进过艺术院校,没受过西方素描的训练,也未拜过师,但对仕女画的理解,总有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

    一个偶然的际遇,给何月桂的绘画带来了新的生机。“文革”开始后,艺术剧团纷纷解散,一批年轻演员下放到工艺美术厂劳动。她发现那些搞艺术的演员,不仅人长得俊俏,而且走路、姿态等一招一式跟常人大不相同,特别入画。看着她们,她想:这不就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仕女吗?她们受过形体训练,注重仪表和动作,只是衣着和场景与古代略有不同而已。她画仕女的热情像烈焰一样地被点燃,工间休息时,她抓住机会,主动给她们画肖像速写,采撷这来自生活瞬间的表情、动作、姿态……

    “腰身是不是扭到这样?”“眼神要往哪里看?”演员们的手势表情,只要需要,什么都做得出来,仕女的纤柔、婀娜、动感、媚态……均能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白居易《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诗句,在演员们嘻嘻哈哈、轻松自由、无心理负担的状态下,被真实地演绎出来,成了那个特殊年代写生的一次绝好机遇。

    没有对着石膏像画速写,身边是经过造型训练的一群人;没有学院派的框框和约束,一同劳动的演员长什么样,做出什么姿势,她就画什么样。慢慢地,她的仕女画不再是虚幻的天宫仙女或神界丫鬟,而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车间的老师傅们尽管文化不深,但都愿意拿何月桂的画稿去拷贝,因为形象真实生动,不扭捏作态,又留有工艺操作的余地。师傅们依样锯下牛骨或象牙片,抹上黄鱼胶,镶进木板,再打磨、上清漆、抛光……如此,她的《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等古典题材人物,便栩栩如生地走上木板,也走进了人们欣赏艺术品的视野之中。

    “群芳雅集”是何月桂较为得意的骨木镶嵌大屏风。1972年开始设计,经过多个工种的参与制作,次年拿出作品,在广交会上被香港客商以10万港元买走,在香港宋城展出。作品的设计者是郑洪生,何月桂负责仕女画部分,总共有100个仕女,贯穿于亭台楼阁等园林场景中。她说:“仕女的美不光是五官造型,还有体态方面的。我把100个人物分成10多组,有的在楼台里弈棋、制扇、吟诗、赏花;有的在庭院里作画、练功、驯鹿、游戏;有的在池边浣纱、汲水、钓鱼、行舟;有的在假山奇石旁觅蝶、放鹤、捺筝、对月。把她们分散在各自的小天地里,通过各种活动场面来反映古人热爱生活的精神面貌。”细腻的笔触,舒展的线条,活泼的动感,达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境地。参与制作的都是有多年实践经验的老师傅,经过几个月的绘、雕、沾、磨、漆,不惜工本,设计意图得到充分体现,达到了精品的水准。

    “群芳雅集”大屏是工艺美术厂里程碑式的作品,凝聚了好多人的智慧,那件作品至今令月桂念念不忘。屏风体量大,底座敦实,画面饱满,红木所镶嵌的白骨,构成了亭台楼榭、人物车马,几个不同的景致,体现了宁波工艺美术主题集中、动静结合、人物生动、制作细致的特点。

    但是,“群芳雅集”的制作,是在十年浩劫期间,满是古装小姐的作品,尽管很精致,但难免被扣上“宣扬封建贵族吃喝玩乐”的罪名,乃至于设计的原稿后来也被洗劫一空。现在,她手头只留有不太清晰的照片作为纪念。部分画稿,是从热心搜集者手里借来翻制的。

    如今,参与制作的老艺人大多已过世,在世的两位也年事已高,无法再制作出那样的作品,因此“群芳雅集”已成绝唱。

    现藏于日本奈良县博物馆的骨木镶嵌大屏风“穆桂英练兵”,是参照北京故宫所藏屏风的样式制作的,何月桂负责画面设计。英姿勃发的百名女兵,与传统的仕女形象有所不同,在姿势、服饰、动作、表情上,都要符合沙场人物的特点,体现在操练中的英姿和力量,既要做到威武有力,又要体现女兵的美貌,动作还要符合武术的招式。在两米宽的界面上,安排上百个人物,费尽了脑筋。首先是动作不能重复,表情也不能相近,仅这一项,便花去何月桂几个月的时间。小样设计了无数次,反复修改,最后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大屏的底板为红木,人物镶嵌用黄杨木、螺钿组成,造型十分生动。

    “红楼群芳图”也是何月桂设计的人物造型代表作,作品用整块料做背景,除十二金钗外,还有众多丫鬟等,共镶嵌有象牙人物30多个。一个人物要用多块象牙片按不同的背景需求拼合而成,象牙的天然色彩与背景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人物的形象特征。屏风当时制作了几套,大多被国外客商收藏,宁波仅留一件,现藏于新芝宾馆。

    天一阁南大门有个状元厅,侧面有两个房间。天一阁书画院曾在此开办书画室,一间是给浙东书风的传承人沈元魁先生的,一间是给何月桂和何月娟姐妹的。这一书一画,相得益彰,且均为宁波书画界有名的艺术家“坐镇”,彰显出古老藏书楼的书香之气。

    每天,月桂和月娟老姐妹准时来到书画室,潜心创作,接待同好,探讨书画知识。偶尔,也为慕名而来的爱好者创作几幅作品,以满足爱好者的心愿,拿到画的人自然是喜出望外。不要说会否产生什么不朽之作,单就这一对孪生姐妹,相濡以沫70年,且有着相同的爱好,到老也不分离,在这静谧清香的藏书圣地,沉浸于翰墨之间,已然让多少人羡慕。她们日复一日,翰墨丹青,一坐就是14年。

    一支画笔幻化百媚千娇。1978年,国家轻工部欲出版一本有关仕女绘画的范本,委托何月桂绘制一本《仕女图谱》。没过多久,一本精美的图谱出版,书中收录了她白描仕女人物及局部速写80余幅,其中大部分来自于当年对那群演员的写生之作。

    虽未进过艺术院校,可她所积累的绘画技巧却得到关注。浙江省二轻系统到宁波办工艺美术培训班,著名画家刘国辉先生主讲,何月桂应邀辅导。宁波老年大学美术课需要讲授人物课,找到何月桂,她来到讲台上,教出5个班、近200名学员。

    仕女画总是给人溜肩、眉毛倒挂、樱桃小口、脸上充满脂粉气、弱不禁风的印象,很多人难以品出其雅致。该如何看何月桂的侍女画呢?她的弟弟、浙江省美协副主席何业琦是这样评价的:“她受清代绘画影响较重,在造型上线条流畅,顾盼有致,韵味十足。处处能体现人物的身份和个性,线条和笔墨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人物间却隐含着纯朴天真的气息。”

    一说一笑,温婉柔顺,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这让人想到在从艺的路上,越是达到一定境界的人,越表现出谦逊的一面。何月桂少有画展,参评作品也不多,她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的天地里,作作画或与同道交流。早年她的绘画是兼工带写,现在基本上以写意为主,不浓不淡,不艳不俗,随心所欲。

    如今,年过76岁的何月桂早已是省美协会员,每天除了看书画画,也把一部分时间花在网络上。微信朋友圈里,常能看到她转发给大家的美术文章,她觉得有益的,就和朋友一同欣赏。玩“爱派的”,成了她与外界交流的另一个方式,转发之勤,不输于年轻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