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艺林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2月08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复才:水墨写出山海情

沧海之家 王复才
千里潮平春浪阔 王复才

人物名片:

    王复才,号浙东九龙山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宁波市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名誉理事,宁波书画院画师。

    上世纪70年代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受教于方增先、吴山明、孔仲起、童中焘、周仓米等名家。先学人物画,后专攻山水画和书法。他的画,以浙派虚灵秀逸的笔墨为根基,吸收厚朴雄强的北方风格和岭南色墨交融的风韵,并在现实生活和大自然中吸取艺术营养,在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构建中体现诗情画意。先后有上千幅作品在全国、省、市发表、展出。有50多幅作品获奖,其中,山水画《海气图》《水乡旧踪》等十余幅作品入展中国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等全国大赛并获金彩奖、优秀奖、最高奖和创新奖。2016年,其作品和事迹在中央电视台作专题介绍。

     11月29日,由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宁波市文联、北仑区政协主办的“水墨写出山海情——中国美术家王复才书画展”在浙江美术馆举行。此次展览,展出作品118幅,其中,新作占到50%。画中,山海雄奇,礁岩突兀,帆影猎猎,鸥鸟纷飞。一种气息,那是海的粗犷、阳刚和山的秀丽、俊朗,这种气息激起的是观者对浙东山水的眷恋和骄傲之情。

    王复才温和、谦逊,脸上总带着一丝笑意。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双眼睛——虽年逾古稀,那双眼睛,清亮,时时闪着熠熠光泽。这是一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层峦叠嶂、山海风光,正是通过这双眼睛,投射在他的心灵,又落到了纸上。

    从“田头秀才”到专业画家

    王复才有多幅山水画,是画镇海九龙山的。他可以指着画,告诉你画的是九龙山的哪个具体部位,这地方又发生了怎样的变迁。他出生在山下,从小就在九龙湖一带放羊、割草、砍柴,走遍了山里的每一个角落。放牛间隙,他会顺手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画。飞禽走兽、草木花卉、瀑布流泉……他就想把世间所有的美好画下来。不仅在山里画,回家后也画,常常全神贯注,在地上一蹲就是一小时。他照着年画和故事书中的插图画,那桃园结义的刘关张,那花果山上的孙悟空,那送子观音......人们发现,这孩子画得还真像。而且,他学什么都那么灵。除了“孵秧子”“踏草篷”,他干遍了所有的农活且样样干得出色。这个因为家里兄弟姐妹众多,不得不辍学干活帮着补贴家用的男孩,凭着自己的聪颖和吃苦耐劳,赢得了乡民的信赖和喜爱。他出村里的黑板报,写字、画画、排版一手包了。说起他,人们都称之为“田头秀才”。21岁,他担任了九龙湖镇河头公社的团委书记,领导把他列为重点培养对象。

    1970年,他面临着人生的重大选择。读书的机会来了,上面要求推荐各行业品学兼优的人去读大学。村里河头中心的校长知道他喜欢画画,就传递给他这个消息。他毅然决定去大学进修美术。那年,他26岁,从镇海步行到宁波,踏上了开往杭州的火车。

    后来,他成了一名专业画家。说起当初的选择,他觉得自己是对的。当年的浙江美院不像现在这样年年招生,他入学的前后3年,一共才招了80个人。正是到美院进修,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打开了。他得以遇见那么多的名师:方增先、宋忠元、吴山明、孔仲起、顾生岳……这些如今大名鼎鼎的教授、名家,当年还是讲师,去农村写生,年轻的他们和学生同吃同住,关系融洽。在美院,王复才知道了什么叫素描,什么叫水墨,接触到西洋画的透视明暗、结构比例。他求知如渴,每天晚上都埋头苦练基本功,有时画着画着,已是斜月西沉,夜阑人静。

    美院毕业后,他分配到镇海区文化馆,当了一名美术干部。虽说大部分时候是在传播群众文化,但职业和爱好关联,他仍是幸运的。

    从人物画转入山水画

    熟悉王复才的朋友说,不要看王复才待人随和,蔼然可亲,但绝对是外圆内方。他对自己很严苛。任何事,一旦拿定主意,就“一条道走到黑”。

    一开始,他被分到美院油画系,但因为骨子里喜欢中国画,而且喜欢古典、诗词书法,他选择了中国画系。最先,他从事的是人物画创作。《思》《溪边少女》《清风》等侍女画,线条流畅、造型准确,画中人俊眼修眉,娴静优雅。国庆30周年时,他曾花整整一个月时间,描绘了当年宁波老百姓热情欢迎解放军从三江口进城的画面。那是一幅群像,里面有70多个人物,个个形态逼真、神态各异。背景是宁波老的轮船码头。(巧的是这个码头后来建成了宁波市美术馆。他的作品多次在这里展出。2014年,他还专门在这里举办个展。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机缘)

    眼看人物画势头很好,可后来,他还是转到了山水画。“其实理由很简单,画人物需要模特写生,对于工作在基层的我来说,人物画的创作和交流存在现实的障碍。”他说。

    王复才从小生活在东海边、九龙山下,熟谙那里的山水。他爱着山的灵秀、巍峨、高峻,爱着海的浩渺、雄浑和粗犷。故乡的美、山水的美、天地间的大美是他最有欲望表达的。而且传统的山水画是他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这更坚定了他立志山水画创作的决心。

    从写生到创作

    30多年,王复才把四分之三的业余时间用在山水画和书法创作中。他背着画板,坐上小船,访名山、踏岛屿、观海潮,心无旁骛,潜心创作。从秀丽的九龙山到莽莽的四明山,从象山港千帆竞发的开渔壮观到嵊泗列岛辽阔无际的“海气清晖”;从壁立千仞的普陀岛礁到惊涛裂岸的东海大潮......王复才揽山海入怀,笔底海礁耸立、波澜起伏。

    在他家里,有好几本厚厚的速写。每到一个风景点,他总随带笔和纸,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构图。一次,在绍兴柯桥,在凛冽寒风中,他用冻僵的手,一鼓作气画了20多幅速写,后来,回到宾馆,继续回忆创作,直到手滚烫得差点握不稳毛笔,他才意识到,可能冻伤了。还有一次,去雁荡山,天下起了雨,为了捕捉住山间云雾弥漫的景象,他竟然不撑伞,只顾看。后来,又把伞给丢了。雨越下越大,他被淋得浑身湿透。每次出外写生,回来时,他总是上车最晚的那个人。因为,就在临别时,他恋恋不舍地四处回望时,突然又发现了好的景致。一边车上人在催,一边他疾速几笔,画完后,还边走边回头看……“那一刻捕捉的,往往是最妙的。那是对美的瞬间的统摄,择取,最动人心魄。”他说。

    他的老师孔仲起如此评价:“他的写生稿线条流畅,造型生动,构图灵活多变,往往极平常的景色,一经组合便形成美妙新颖的画面。他的速写既是创作素材、生活积累和造型训练,更是一幅幅完美的艺术品。”他的速写在全国20多家报刊发表,其中《水乡旧踪》获“全国写生画展”最高奖,刊登在《美术》杂志上。

    他曾多次去东海列岛写生。去嵊泗的那一次经历刻骨铭心。当时,他和几位画家雇了一只船,绕岛而行,以便观察石壁的纹路。不料后来风浪越来越大,小船不住地颠簸,连撑船的小伙子都害怕了。而他,牢牢握住手中的相机,恐惧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所幸后来风浪渐渐平息。正是这次历险,使他创作出了《海气图》。图中,是斑驳的海岛石壁,那经过多少年风霜浊浪侵蚀而风化的石纹清晰可见。海鸥翱翔,云气氤氲,渔船执拗而坚韧地行驶在海天之间。“虽然没有人物,但有渔船,创作的寓意就是表达一种人们用智慧坚毅与自然相处的情景。”他说。这幅作品1998年获得了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八届“群星奖”优秀作品。创作《海气图》,他实现了一次艺术的跨越:以传统作基点,但时时不忘突破藩篱,融入时代气息和精神。

    几十年痴迷大海,无数次凝眸,无数次观照,他逐渐摸索出一套绘画大海景物的创作技巧。看他笔下的海礁和石壁,特别粗犷、厚重,有岁月的沧桑。那是因为,他独创龟裂皴和破网皴技法,为描绘海岛开辟了一条新路。同时,他用“没骨法”画波浪、画江河之水,富有韵味。大海波涛起伏,礁石狰狞耸立,海气白雾迷蒙......他的作品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生机勃勃。这样的山水新作,给人以强烈的新鲜感和震撼力,得到刘江、孔仲起、吴山明、周沧米先生的首肯,他们认为王复才画“笔墨清新,意气苍浑”“笔精墨练,境高意远”。

    从意境到情感

    书画同源。王复才的书法功底深厚,深得老书法家蒋思豫先生赞许。他学唐楷,继习二王,又研秦简、汉隶,他的书法作品方圆并济,古朴厚重,笔法精到,气势开张。而且,他业余还学格律诗词,经常以古诗词和自己创作的诗句作为画的提款。可谓以书入画,书画并茂。“书法伴随我画事渐进,隶楷的筋骨、行草的风韵,诗文涵养,丰满着我艺术的翅膀,引导我向广度和深度进发。”他说。

    王复才非常喜欢一首诗,这首诗,他书写过无数遍:“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他认为,一个人追求艺术,追求事业,就要有“瀑布”这样的精神,百转千回,不辞辛劳,最后奔流入海,有容乃大。

    王复才曾经改过名字。起初,他叫“福才”,后来,毕业后,自己改成了“复才”。因为他觉得自己底子很薄,不比书画世家的那种幼受庭训、有良好的书画修养。所以,他提醒自己,要反复磨炼才能成才。“好学便是福,无情不是才”。正因为好学、“有情”,他在笔墨中写出了山海情怀。

     朱田文 赵淑萍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