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国际范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2月12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展示中国产业工人新形象

潘永坚:“大国工匠”的不懈追求

潘永坚在进行地质勘察。(俞永均 邵鹏 摄)

    本报记者 俞永均

    通讯员  邵 鹏 胡凯翔   

    11月10日,中国工会“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首届上合组织国家职工技能大赛在河北廊坊举行。来自宁波的“大国工匠”、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潘永坚受邀参会,与上合组织11个国家的近百名选手进行交流。

    说起地质勘察,许多人或许比较陌生。其实,大到跨海大桥、地铁建设,小到高楼打桩、温泉选址,都要开展地质勘察。“这是重大建设工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必须精益求精,如果出现一丁点疏漏,就有可能对国家和百姓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潘永坚严肃地说。

    首吃地铁“螃蟹”

    他用专注赢得敬重

    1985年,从成都地质学院毕业的潘永坚来到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30多年来,他与全省的重大工程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8年,潘永坚所在的浙江省水文队下属单位省工程勘察院,成功中标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勘察项目。对于省工程勘察院而言,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我们从来没有做过地铁勘察,而且1号线开工时间很紧,全市有几百万双眼睛盯着。”最终,重担落到了潘永坚身上。

    针对1号线沿线复杂的地下构造物,潘永坚创造性地提出了“五步开孔程序法”,发明了地下管线勘察专用钻头,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他参与研究的《宁波轨道交通软土工程特性研究及应用》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他作为主要起草人,参与制订了宁波市行业标准《宁波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细则》《宁波市建筑桩基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

    “这是国内轨道交通工程勘察项目中测试指标最丰富、资料最详实、水平较高的工程勘察成果。”专家评审会上,潘永坚负责的宁波轨道交通工程勘察项目频频获得点赞。

    对标国际水准

    他用创新填补空白

    在常人眼里,“头戴安全帽,身挎工具包”的潘永坚与普通的工程勘察人员无异。可谁也没有想到,他承担完成的近百项工程勘察项目中,有2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获国家级发明专利,累计创造经济价值上亿元。

    舟山大陆连岛工程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岛陆联络工程,总投资约120亿元,其中西堠门大桥为世界上跨径最大的钢箱梁悬索桥,金塘大桥主通航孔桥是世界上在恶劣外海环境中建造的最大跨度斜拉桥。潘永坚通过历时6年的勘察,解决了水深流急复杂海域环境下的钻探施工和岩土参数的准确获取,回答了地质条件复杂的海域狭小岛礁作为大跨度高塔柱桥基的可行性。他依托该工程开展的《海域岛礁特大桥梁工程勘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课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跨海大型桥梁工程勘察领域的空白,并成功应用于国内多项重大跨海桥梁工程。

    宁波地铁2号、3号及4号线,浙江LNG接收站及港口工程,宁波(大榭)实华二期45万吨级原油中转码头……近年来,我市不少重大项目都留下了潘永坚的身影,他通过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宁波地铁3号、4号线勘察产值超过2500万元,实现“零事故”。

    今年初,潘永坚被省政府授予“浙江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目前全省仅三人。 同时,他还是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推出学习的全国60名“大国工匠”之一。

    “作为一名‘大国工匠’,我将继续敬业专注,创新不止步,努力展示中国产业工人新形象,为宁波‘一带一路’建设综试区添砖加瓦。”潘永坚自信地说。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