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镇海大剧院的网站首页,笔者找到一份今年5月以来由该剧院承接的各类演出的节目单,其中有姚剧《浪漫村庄》、滑稽戏《老来得子》、越剧《百花江》《春香传》《新狸猫换太子》《新白蛇传》《风雪寒梅李三娘》、甬剧《守财奴》、儿童剧《皇帝的新装》等,可谓大戏不断,高潮迭起。此外,2017年镇海区第四届市民文化节开幕式等一大批本土文化盛事也选择在此举办。 在全国绝大多数国有剧院需要政府补助才能维持生存的情况下,一年多来,镇海大剧院向市场要活力,交出了一份“组织演出100多场,收入超过1000万元,受众达10万人次”的漂亮成绩单。 要吸引老百姓进剧院,首先要制定合理的票价。“基层百姓的文化消费能力有限,动辄几百元的票价不适合县域剧院”。基于对县域城市演出市场的清醒认识,镇海大剧院将票价大多定在60元上下,中低票价换来的是平均80%的上座率。 儿童剧靠微信公众号“吸粉”,戏曲类剧目靠“铁杆”粉丝口口相传,音乐类演出通过培训机构帮助推广,镇海大剧院的分类营销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出票率。 此外,该剧院还通过整合演出市场上下游的各类社会资源,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1000多万元营业收入中,场租收入仅占3成,其他拓展业务的服务收入占7成。这个数字的背后,是镇海大剧院这支12人团队的辛勤付出。 最了不起的是,在县域城市这样一个熟人社会里,镇海大剧院敢于向“要票”者说不。观众的成熟,是繁荣演出市场的真正力量。为了引导大家养成买票看戏的习惯,培育一个积极健康的演出市场,镇海大剧院可谓用心良苦。 在没有任何财政补贴的情况下,通过一年多的市场化运作,镇海大剧院实现了财务“略有盈余”,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我们衷心希望,这家县域剧院能在市场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更大丰收。 (王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