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鲁民 电影《芳华》结束的时候,画面定格在刘峰将何小萍拥入怀中。画外音交代,这两个出身寒微的苦命人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他们在所有人里边是最知足的。“活雷锋”刘峰总算是“好人有好报”了一回。 电影里的男主角刘峰,人极善良,对谁都很好,包括被排斥、被欺负的何小萍。他热情能干,补墙壁、堵耗子洞、打沙发,吃战友们不吃的饺子皮,把进修名额让给其他战友,还有在革命口号震天响的街上捉猪等,文工团里谁有事都会“找刘峰”,他也从不推辞。可是,在他因为“触摸事件”被赶走的时候,不仅没一个人帮他辩解也没人挽留他,反而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除了何小萍。后来,他被下放到连队,战争的时候丢了一只胳膊,虽是战斗英雄,转业时却被安排为一个普通工人,在大街上摆地摊被欺负侮辱。 看了电影《芳华》,给人一个印象,要做到“好人有好报”难乎其难,“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反倒比比皆是。“活雷锋”刘峰做了那么多好事,还立过战功,却命运多舛,一生坎坷,就没活顺心过。从刘峰的境遇,我又想到另外一个真实的好人丛飞,丛飞生前资助一百多个贫困学生,耗资三百多万元,几乎是全部家产。可是当他生重病住院、连住院费都缴不上时,不仅没一个被资助学生伸出援手,甚至没人来看望他,令人心寒。 这里,需要反思的固然有那些知恩不报者,同样还有好人自己,你在做好人的时候,是否做好充分思想准备了?如果理所当然地认为,大家必然以德报德,以恩还恩,送出爱心自然会收获感谢,那就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在收获感谢、赞扬的同时,有时也会遭遇失望、委屈、羞辱。于是,我想到了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肯特·基思在《好人必读》一书里,提到的做好人好事的六条心理准备: 其一:人大多是自私、不讲道理、以自我表现为中心的,但还是要爱他们。 其二:如果做好事,人们会说你动机不纯别有用心,但还是要做好事。 其三:你今天行的善事,明天就会被人忘记,但还是要行善事。 其四:坦诚待人使你容易受到伤害,但还是要坦诚待人。 其五:人们的确需要帮助,但当你真的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攻击你,但还是要帮助他人。 其六:当你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时,你可能会被反咬一口,但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 可以说,许多好人、善人之所以能善始善终,博爱众生,一辈子做好事,一生做好人,不论遇到什么磨难,遭到什么境遇,都能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就是因为他们都充分做好了这些心理准备。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耕耘未必就一定有收获,投桃未必会报李,播下龙种,却可能会收获跳蚤,譬如清官多家境清贫,见义勇为者往往后事暗淡,君子常常被小人暗算,做好事不一定能得好报,好人未必就一生平安等等。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应当去做刘峰、做丛飞,因为为人类创造幸福、使社会充满光明的,就是这些好人。但是,在上路之前,最好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