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其洋 不知从啥时候、啥地方开始,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传统媒体,称呼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时,喜欢用“学渣”这个词。学渣,与“学霸”“牛娃”相对,用语简单,也很“给力”,但对一些孩子的严重歧视和伤害,显而易见。 渣,指物质经提炼或使用后的残余部分。作为形容词,它是贬义,与“差”“烂”同义,常用来形容行为动作或思想不符合常规伦理道德。称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为“学霸”“牛娃”,虽有过度赞誉的意味,但也只是间接贬低、歧视别的孩子;而称那些学习成绩算不上好的孩子为“学渣”,就是赤裸裸的歧视。 且不说不能单以学习成绩“定义”一个孩子,更不用说孩子的学习成长是个漫长过程,起始阶段“不行”,不代表以后“不行”、一直“不行”。就算有些孩子真的一直“不行”,那也是人与人各有不同的客观事实,承认就是了,用不着一上来就给他们戴上“学渣”的大帽子,压得他们抬不起头来,其父母也自觉低人一等。 从“残废”到“残疾人”,从“老年痴呆症”到“阿尔茨海默症”……一方面,我们在不断修正一些“歧视性语言”,倡导对所有人的尊重;另一方面,我们又在不断制造和传播一些“歧视性语言”,像学渣、剩女、屌丝、油腻中年男等,贬低和歧视一些人。道德评价性词语,特指某些人,有其合理性,但用以泛指,就是“语言暴力”“严重歧视”。特别是大众媒介、教书育人者,用“学渣”这样的词,一本正经地泛指某些孩子,不管有意无意,确实太不应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