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鸣 我不是教育家,本不该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说三道四,但直觉告诉我,当前我们的社会在孩子的教育上存在很多问题,在许多方面用错了力。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号召下,在“望子成龙”“盼子成才”的心理支配下,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情绪催逼下,在各种名目繁多的早教机构的鼓动下,家长们将孩子的教育在时间上不断提前,在内容上不断加重:孩子尚在娘肚里,就有了胎教;孩子出生开始牙牙学语,就有了看图识字,含着奶嘴去上课;孩子进了幼儿园,除了正常的学习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和校外培训班。可怜孩子们小小年纪就成了学习机器,被剥夺了快乐的童年,健康成长的空间被无情挤占。 就拿我家的外孙为例,他不足六岁,目前就读幼儿园大班,参加了小提琴、珠心速算、硬笔书法、“小小牛顿”、国际象棋等名目繁多的培训,还没正式上学就有了三只书包:一只放琴谱、一只放珠心速算课本、一只放硬笔书法用品。一天到晚,已经退休的外婆带着他忙得团团转。我对外孙的遭遇深表同情,然而他的爸爸妈妈还嫌少,说什么班上不少同学还报了识字班、英语班、美术班什么的,恨不得自家的小孩什么都学、什么都会、什么都是第一。 我并不反对早教和学前教育,但必须搞清楚教育的目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飞说:“早教的目的是为孩子营造合适的成长环境,为孩子创造与自然和人互动的机会,从而促进孩子全面成长,不是提前学习知识,也不是提前训练各种技能。”儿童心理学告诉人们,儿童在生长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心理是不同的,接受各种知识及技能的能力也是不同的。根据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应该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锻炼孩子的好体魄。如果一心放在培养孩子的知识与技能上,过早开发孩子的智力,可能适得其反。比如,进了学校,发现书本上的知识自己都会,产生骄傲自满或厌学情绪。 现在的小孩个个聪明伶俐,能说会道,知识面广,信息量大,懂得的东西多。想起自己刚上学时,大字不识一个,数字数不到20,加减法手指头不够用就掰脚趾头,真是惭愧得很。但也有骄傲的地方,六七岁时能带着弟弟妹妹一起玩,能下地割猪草,上山放牛羊,长到二十多岁没进过一次医院,偶尔伤风感冒发热顶一顶就过去了。看看眼下的小孩,口头能力强,动手能力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体质差,跑医院多……此种状况不能不说与片面追求知识与技能,忽视素质养成、缺乏锻炼有直接的关系。 前不久,宁波有位从事教育工作的领导说:“成才不等于成长,成长始终是第一位的。”我深表赞同。成长包涵良好的品格、健康的身体,而成才仅仅是某方面的才能。若没有前者作保障,一个人很难成才,即使成才了,意义也不大。人们一定记得六岁上春晚、获得中国戏曲“小梅花”金奖的童星邓鸣贺,他年仅八岁就因病夭折,令人惋惜。家长们要走出“小孩子的成长是天生自然的,成才需要投入付出”的误区,懂得要让孩子具有健康的体魄、高尚的品格、良好的习惯,同样需要大量的投入与辛勤的付出。 让孩子过早地担负沉重的学业,参与激烈的竞争,不但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而且很有可能对孩子的心灵和身体造成伤害。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由于方法不当,很可能事与愿违。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拔苗助长,后患无穷。让我们始终把孩子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