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1月04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随礼送一百” 不是尴尬而是新风

    司马童

    网友@燕领近日发帖称,他毕业后在宁波工作,有一个很要好的同事上个月底结婚,他被邀参加婚礼,由于对宁波风俗不了解,自己老家那边结婚一般就随10元、20元的份子钱,所以这次就随了100元,但他看到三四千元一桌的酒席时,有点傻眼了……尴尬之余,更担心同事对自己会有“占便宜”的看法(1月3日《现代快报》)。

    元旦、春节是传统的“结婚旺季”,除了至交亲朋,很多人还会莫名其妙地收到一些“红色催款单”—— 可能来自不太熟悉的同事,或是失联多年的同学等。犹记得前两年的一件“奇闻”:江苏一男子去参加短暂共事过的同事婚礼,一个人去的,只出了100元礼金,结果招致同事老婆的一顿臭骂。

    不过是曾经短暂共事,却嫌人家礼金送得少而当场翻脸的事儿,的确不常有。然而,这位不怎么了解宁波风俗人情、给好友“随礼送一百”并迅速引起坊间热议的网友,其经历至少说明了一点:在有些地方和一定范围,人们对于“礼轻情义重”,往往还是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否则,怎可能明知“少送”有原因,有人表示理解,有人却冷嘲热讽?

    与“礼轻情义重”相对应的,叫“打肿脸充胖子”。笔者家乡有句俗话,叫作“来是人情去是债”,更夸张一点的说法称,“人情逼如债,砸锅当铁卖”。前人为何“总结”出这样的随礼老话,我看并非哗众取宠,而是内心感受的真实写照。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准确实普遍提高了,但说到婚丧嫁娶中的礼尚往来,也一直有人在感叹不堪负担——名目繁多的“红色催款单”,真的已让许多工薪阶层挣了“面子”、破了“里子”,为风气所累而苦不堪言。

    “随礼送一百”带来的尴尬谁来解?送礼道贺的初衷,应该是“你我都轻松”。比如在新加坡,不仅是公务人员及其子女在这方面必须严守只可“意思意思”、不准逾规越矩的清廉自律标准,即使是普通民众,也普遍遵循“尽到意思”的馈赠原则。所以,潜移默化之下,简朴已成为风气,赴宴送礼若显得过于大方或“土豪”,不是被艳羡而是招人侧目。现在,在我国广东的一些地方,人们去喝喜酒,若送红包会被主人硬塞回来,只有至亲者送的才会收下。在那里,请客原则是:人到情就到。

    事实上,很多人并不希望为人情所累,毕竟,今天收下了别人的厚重红包,到了将来,还不得“连本带利”地逐一还回去?有些人揶揄送百元红包者“也好意思去赴宴”,无非是想到了自己过去送出的多,这样一来,下一步“回收”势必要变少了。但这种“损失”是改变一种风气必然需要承受的,因为,倘若人人抱着一种“持平”或“盈余”的收礼心态,“人情往来”回归送礼道贺的本意岂不是遥遥无期?

    由此来看,“随礼送一百”不是尴尬而是新风。移风易俗,除了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率先垂范,将“百元送礼”作为“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等加以推广,营造“重礼重金不可取”的社会氛围,也不失为一条好途径。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