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1月09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更实举措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陆 仁

    前些天,“家庭医生”这个词火了。事情的起因,是国家卫计委通过新华社发布“中国超过5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这一数字一经宣布,立即引发网友热议。不少人调侃,“家庭医生是不是指一本杂志”?有些网友揶揄,“自己是不是拖了国家后腿”。面对质疑,国家卫计委回应:一是家庭医生签约数字没有问题,是统计上来的。二是服务还要陆续跟上,请给时间。对这个权威解释,公众似乎并不买账。笔者以为,社会对家庭医生的讨论不过是表象,实际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医疗和健康这些民生问题的关注。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医疗、健康方面的表述委实不少,足见中央对相关问题的高度重视。而要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就必须以更有力的政策举措抓落实、补短板,解决好卫生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卫生事业,要加大投入。卫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没有相应的投入,再宏伟的目标也只是“空口说白话”。结合当前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突出特点,制度设计上应合理切分财政“蛋糕”,增加公共医疗卫生事业支出的比重。必要时,也可以像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一样,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相应比例的资金来加强保障。地方政府也要舍得在这方面花钱,通过全方位挖潜、调整一般性公共预算支出结构等举措,推动公立医院的良性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以药补医”等弊端。

    健康产业,要着力培育。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看病难”的问题应该说已经得到一度程度地缓解,但“看病贵”的矛盾在一些地方还是比较突出。很多人有体会,现在上趟医院,看个小毛病,花费动不动就是几百元、上千元的,患者有医保的还好,没医保的真是有些“肉痛”。而这,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些相对高端的医疗设备和药品是“进口货”,钱让进口商和国外的公司赚去了。如果能够打破垄断和技术壁垒,提高医疗设备和药品的国产率,老百姓看病的花销就能降下来。当然,健康产业也并非局限于医药工业、制造业,医疗服务与旅游、体育、互联网等深度融合,将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既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健康需要,又可以拉动消费升级和经济发展。

    医疗行业,要严格规范。有个知名的党建专家曾说过,“如果河里有一两条鱼死了,这是鱼的问题;如果有一片鱼、一群鱼死了,可能就是河受到污染,水生态出问题了”。这个观点,同样也适用于医疗行业。近些年,各地反复出现的医患关系紧张以及医生拿回扣、乱开大处方和过度安排检查项目等问题,看似个案,实则是行业生态问题。行业性的问题不从根子上解决,健康中国战略就无从谈起。2013年,国家卫计委就已出台“不准将医疗卫生人员个人收入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挂钩”“不准开单提成”“不准收受回扣”“不准收受患者红包”等“九不准”政策,实施效果究竟如何呢?相信人人心中有本账。这方面不能玩“虚”的,要拿出更管用的办法来。

    医生职业,要抓好引导。医生,古代尊称“大夫”“郎中”,是一个很崇高、很受人尊重的职业。“救死扶伤”“悬壶济世”“妙手回春”……汉语里面有很多属于医生的“专有”词汇;从现代看,医生也有着高于一般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新时代,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升,医生的职业精神不可或缺。这方面,应针对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通过抓好行业法规标准体系建议,建立更有效的激励机制,并加强日常性的管理和引导,不断加强医生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以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事关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急不得,也慢不得,必须着眼长远,着眼制度性安排,一步步扎实向前推进,力争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