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1月1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创新”托举人才发展新起点

聚英汇智助力“名城名都”建设

2017年浙洽会,海外高端人才项目推介会。
我市与国家外专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毕洽会。
人社部相关负责人为出征世赛的选手壮行。
高校青年博士与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专场对接会。
历年宁波市引进“海外工程师”学历学位情况

    “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新年伊始,面对各地奇招迭出的人才竞争激烈态势,致力于打造“名城名都”的宁波,又是如何“抢”到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支持人才发展,在港通天下的同时,努力做到“才”汇甬城?

    来自市人社局的答案斩钉截铁:在人才生态最优市的建设中,我市正以“创新”为主脉络,贯穿人才工作,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积极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动力。

    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全市新增各类人才18万人,人才总量达219.6万人,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14名、各类专家5400名、高级职称人才7.2万人,高技能人才总数增加到37.5万人,在甬城追梦的海外人才超11000人......

    港城宁波,正以“真抓实干”的劲头、“真金白银”的投入、“真心实意”的服务,敞开胸襟,拥抱英才......

    锐意改革,破题人才评价难点

    1985年大专毕业的宁波协力机电液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斌,2017年终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有了新的突破,尽管学历不够格,但因为职称评审“新政”的实施,他破格进入塑料机械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审,圆了自己多年的梦想。

    是不是人才,让证书说了算还是能力说了算?针对人才评价这一难点问题,过去一年中,我市人社部门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抓住工程系列职称改革这一重点领域,从塑机行业高级职称评审改革入手,探索建立“请行业定职称、让企业拿标准、靠业绩来说话”的评价机制,以技术、贡献论英雄。这一做法不但得到省领导的肯定和批示,还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会议上作了交流介绍。

    搭建平台,吸引各方智力流入

    “舞台没有了,但跳舞的人还在,盼望着展示才华的新舞台。”这是乌克兰尼古拉院士在苏联解体后的一句感慨。为海内外英才搭建“舞台”,也是我市引才用才的重要路径。

    过去一年间,人社部门坚持以服务城市国际化战略为动力源,抢抓机遇,在全国率先与国家外专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并通过建立中芬全面合作服务平台、引进中东欧高端人才智力服务军民融合平台、引进乌克兰国家科学院材料问题研究所签署共建中国分所合作协议等举措,为海外人才搭建展示“舞台”。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海外工程师,在宁波大舞台上得到展示的机会。助力海伦钢琴腾飞的同时,美籍钢琴专家爱默生这样表达自己的心情:“我没有赶上美国钢琴发展的美好时光,庆幸的是赶上了中国的美好时代。”

    同时,在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宁波市场,留学人员专场招聘会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我市还通过和教育部合作开展“春晖杯”项目宁波行活动,成功吸引30个优质创业项目落户宁波。

    作为在全国范围内第一个摘下国家级“引智示范区”的城市,我市支持出台高端人才引进专项政策,持续发挥意大利CSMT(中国)中心人才技术项目引进和服务功能。

    同时,我市还通过搭建大学生新型实习平台,创新启动“明日菁英”“甬优桥”大学生实习平台建设,构筑“线上+线下”校企合作机制,吸引近万名学生来甬实习,超前谋划基础人才引进工作。

    固本强基,提升产业一线技能

    向“中国制造2025”转型过程中,产业一线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基于这一现实,我市紧抓技能人才开发,率先出台全国首部地方性职业技能培训法规《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例》,通过规范职业技能培训、弘扬“工匠精神”,构建政府、院校、企业三方携手培养技能人才的新格局。同时通过开展“技能宁波”专项行动计划,打造集研究、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六位于一体”的技能人才开发服务链。上一年度,人社部门发布技能人才发展蓝皮书,启动“港城工匠”培育计划和首批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实现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多项突破,高技能人才比重连年提升。

    消除障碍,“市场之手”加速人才流动

    有句老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曾经,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每一条可能成为阻碍人才流动的“大山”。如何破题,让人才可以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我市祭出多重招数创新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人才选用,应当市场说了算,那么人才流动,也应当有更多“市场”的影子。记者了解到,在我市每年新增的各类人才中,有50%以上是由各类各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进的。2017年,全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已有服务机构950家,营业总收入260亿元,实现利税超6亿元,三项指标均列全省第一。据了解,针对人力资源服务业,我市曾出台专门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如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并谋划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形成“一核驱动多团组联动”发展,还通过举办中国(宁波)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创业大赛吸引更多新产业新业态进驻甬城,促进市场的“手”搅动更多人才流动。

    从实验室到产业一线,科研人才往一线集聚,也是我市近年来大力倡导的。为此,我市出台专门意见,允许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创新,最长可保留人事关系6年,目前,我市已有30名科研人员投身创业创新一线,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

    强化培养,不断优化人才结构

    在引才的同时,育才的脚步始终不曾停止。在“精准化服务、市场化操作、全方位提升”的定位下,本土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方法也在不断提升。2017年,我市成功创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注册学习人数增至28.8万人,全年举办各类培训450余期,培训人数超32万,建立了基地、平台、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的继续教育体系。同时,我市通过开创市校合作新模式,推动上海海事大学宁波研究生院落户,探索出一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人才本土化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新路径。

    在国家、省、市的各类人才培养工程中,我市同样成绩斐然。上一年度新增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省“151人才工程”人选43人、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人选516名。

    精准服务,打造最优人才生态

    能否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是鉴定一个国家或城市竞争力和活力的重要指征。才干的施展需要良好的环境,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环境的竞争。对于这一点,作为人才主管部门的人社局的做法是:用最细致的关怀,打造成就梦想的平台。

    “宁波的人才服务,能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在外国人就业证与外国专家证“两证整合”时期内,遭遇居留证时限逼近的在宁波北欧工业园区工作的挪威籍副总克拉克,在奇迹般收到我市为他签发的首张B类“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并顺利完成居住延期后,坚定了留在宁波发展事业的决心。

    克拉克口中的“奇迹”,在我市人才服务中,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项。在宁波,针对人才追梦途中遇到的困难,我市通过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服务联盟,提供诸多“一站到底”的服务,同时,我市还针对各类人才特需,提供完备的“私人定制”服务。在上年度,共服务各类人才5万余次,发放高校毕业生购房补贴4.3亿元、高层次人才安家补助3千多万元,帮助解决20余人子女入学。

    定制式服务的同时,我市还不断推进公共服务,创新举办多项重大引才活动,同时,贯穿全年的各类招聘会有520余场,帮助2.8万余家次企事业单位推出25.8万个岗位,助推人才流动。在点对点的精准服务中,人社部门还针对一些全市重点产业发展面临的大学生招聘难问题,组织1600余家次重点企事业单位赴30个城市66所高校举办招聘会65场、意向引才6600余人次,为我市人才发展积蓄新鲜血液。

    文字 周琼 任社

    图片 宁波市人社局提供

    制图 周琼 任社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