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1月10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民生活再添获得感

    本报记者 蒋炜宁 周 琼

    王 佳 陈 敏

    教育质量越来越高,超八成残疾少年可以上高中;全市户籍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4.3%,位列全省第一;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形成,3万多名困难老人享受政府补助;家庭医生签约加快推进,72万重点人群拥有家庭医生……刚刚过去的这一年里,宁波市民生活中又增添了不少获得感。

    超八成残疾少年可以上高中

    教育部门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深化教育改革。

    上月底,192位来自各区县(市)的乡村教师与47位市级名师结对,开启名师骨干带徒和名师联片指导项目。在此基础上,同学科的导师和学员将组成指导团队,联合学员所在的乡村临近片区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引领全员乡村教师常态化学习。这标志着我市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计划正式启动,近万名乡村教师有了更好的专业成长空间。据介绍,这项扶持计划到2020年将重点培养200名左右乡村中小学幼儿园青年骨干教师,引领并带动周边教师共同成长。在不久的将来,宁波乡村学校会有越来越多的名师。

    我市加快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建设,目前全市共有11所特殊教育学校和266个资源教室。2014年,占地107亩、投资3.5亿元的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投入使用。目前,象山、宁海培智学校扩建工程以及奉化培智学校的迁建工程即将竣工,北仑培智学校的迁建工程已经启动。各区县(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99%以上,学前、高中段的入学率分别为69.73%、50.41%。去年出台的宁波第二轮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瞄准了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让这两个年龄段有就学能力的孩子都能入学,让更多的残疾孩子享受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

    户籍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4.3%

    “宁波,是我梦想起飞的地方。”从弗吉利亚理工大学毕业后来到宁波的余峰,2015年创办了宁波微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无线充电技术的研发和商用推广。经过短短两年成长期,“微鹅电子”荣获中国(宁波)大学生创业大赛总冠军,并获得2000万元A轮融资,企业进入飞速发展壮大期。失业职工周平川在创业担保贷款的助推下,开起了一家餐饮店,不但为自己找到新的人生坐标,还带动了5人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我市实施和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截至上年底,新增就业19.5万人,城乡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22万人,困难人员再就业1.82万人,新增残疾人就业1071人,农村电商培训20742人,新增大学生创业406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0%,就业的稳定让全市上下“心定、家宁”。

    被称作“民生之依”的社保在上年度也取得了长足进展。随着今年1月1日失业保险城乡一体政策的落地,我市社保体系全面进入城乡一体时代。全市户籍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4.3%,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更是达到99.17%,分别位列全省第一位和第三位,“人人享受社保”这一目标,在我市已逐渐由愿景变作现实。

    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覆盖城乡

    “特级厨师掌勺,一荤两素,饭菜好吃,价格还亲民。”镇海区招宝山街道“新三宝”服务社老年食堂内,叶老伯和他的老伙伴们赞不绝口。这个区域性居家养老中心除了配备食堂,还提供文化娱乐、日间托养、社团活动等服务。服务社实施的“社会众筹”模式,正不断满足老年人个性化的养老需求。

    这种养老模式,已在宁波遍地开花。2017年,我市新建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0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73个。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培育或引进品牌化居家养老服务企业或组织10余家,200多个社区通过服务站点委托管理、服务项目协议外包等方式引入专业社会机构或社会组织参与运营;2100多个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签约合作。基本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清单和服务补贴制度得到健全,已初步确定全市范围统一实施的服务项目,预计项目实施后有20余万老年人从中受惠。

    同时,社会救助进一步加强。2017年,新修订的《宁波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出台,在全省率先以政府规章形式将“医疗支出型”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目前,已认定低保边缘家庭人员4.1万名。民生领域“冰点”正在消融,“底线”加紧筑牢,“保障网”更为坚实。

    76万重点人群拥有家庭医生

    宁波人上市一院、市二院等医院看病又可以少一笔费用,因为从去年12月下旬开始,9家市级医院陆续推出胶片打印“新政”,所有放射胶片常规默认不打印,不向患者收取胶片打印费。如果全市医疗机构都实行这一“新政”,一年至少能为市民省下医疗费支出1亿元。据介绍,这一新政将逐步向县、区级医院乃至全市医疗机构推广。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类似的惠民措施真不少。因为“双下沉、两提升”的实施,偏僻山区、海岛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大医院的名专家;生育登记全面推行多证合一、多点登记模式,生育登记、再生育审批实现了“最多跑一次”,甚至“零次跑”;因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宁波人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我市已连续第三年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医保统筹资金支付额度从每人50元提高到了每人80元;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常用药品配备种类从133种增加到了153种;20%的三级医院专家门诊号源向签约家庭医生优先开放。截至2017年12月,全市重点人群签约76万人,签约服务率为61.4%。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