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翔 1月10日,阿里巴巴发布打假年报显示:2017年,24万个淘宝疑似侵权店铺被关闭;其主动删除的疑似侵权链接中,97%一上线即被秒杀;在与阿里合作权利人增长17%的背景下,整体知识产权投诉量下降42%;每1万笔订单中仅有1.49笔为疑似假货(1月11日《北京青年报》)。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着眼于民生改善,以此解决诸多领域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假货问题,无论线上线下,如雾霾般扑面,为公众诟病久矣,亦属“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不符合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 阿里巴巴的这份打假年报,彰显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整个国家打假成绩单的一部分。很多人以为电商平台会刻意纵容假货,其实,挨骂还没好处的事情没人愿意做。假货搞坏了电商平台的信誉和品质,而这恰恰是其最为在意的羽毛。很多人有一种错误认知,认为电商平台无所不能,打假控假手到擒来,而事实上,打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试想,执法部门尚且不能做到“天下无假”,何况无执法权的电商平台?制假售假泛滥,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相关行为的惩戒力度不够。马云呼吁“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大概正因深感“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无力。无论哪个平台,通过其掌握的大数据只能发现假货,而无法有效打击假货。从媒体报道来看,即使平台把制假售假线索提交相关执法部门后,能破案的也仅十分之一,破案后被依法惩处的不到百分之一。 因此,呼吁从国家层面强化相关立法,对假货零容忍,加大对其打击力度,非常必要。同样应该重视的是,强化平台企业的社会责任,增强执法部门主动作为的意识,并积极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打假,化共识为行动。其中,电商平台与执法部门无缝对接、通力合作是打击假货最为关键的路径。 目前,阿里巴巴与全国各级政府20余个工商、质检、食药监及公安等执法机关签订了共治协议。企业有大数据的技术优势,政府部门有调查执法的权力,这样的政企互动、政企合作,能避免重复抽检,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像这样的大数据打假与执法打假有机结合,会对各种制售假冒伪劣行为形成强大的威慑力。从既有效果与现实情况来看,这样的政企合作应更紧密些才好。 企业晒出打假年报,向全社会公开了自己的打假成绩,也等于向全社会公开了自己的打假承诺。对自己,这是一种自我约束;对外界,这有助于消除误解。互联网不生产假货,假货源头在线下,这个道理是浅显的。但对于打假,很多人确有一种看客心态,喜欢简单归罪于谁谁谁。公众有这样的看客心态难以避免,怕只怕,一些地方的相关执法部门也有这样的看客心态,哪怕平台企业提供了打假线索,也没有动力去认真查处。 打假,关键在于真打。电商平台公开打假年报,应该成为一种硬性要求,所有电商企业该如此,大家互相比拼,各摆成绩,拿数据说话。同样,各地相关执法部门也该有一份打假年报,具体做了些什么,又做成了什么,也应拿出来晒一晒。 把所有的打假成绩单晒在阳光下,惟其如此,才能对负有打假责任的执法部门和平台企业形成有效约束,使其不再做看客,不让打假变“假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