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田园·乡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1月17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隔溪张村:小山村谋求大作为

隔溪张村鸟瞰图。(沈孙晖 王珏 摄)
沿溪休闲步道改造成为风景点。
村民包笋团。

    冬日清晨,象西山区,竹涛阵阵,白霜皑皑。时有早起的山民,扛着笋锄进山挖冬笋。山岚环绕中,隔溪张水库与上张水库之间,一个小村庄用那袅袅炊烟和忙忙碌碌的身影,温暖着冬日时光。这,就是象山西周镇隔溪张村。

    本报记者 王 珏 沈孙晖

    通讯员 郑丹凤 赵 媛 

    临近中午,村民胡亚丽办的“溪上人家美食2号”农家乐里,糯米香四溢。村党支部书记赖秀兰正带领五六名妇女围着圆桌包笋团。

    冬笋切丁,蛋皮切丝,加上肉丁、豆干、葱花等进行炒制,制成馅料,再舀上几升糯米粉、粳米粉,众人围聚一起揉面、填馅、封口……不一会儿,一个个冬笋团就齐齐上了笼屉,白生生、胖乎乎,很是可爱,趁热咬一口,软糯鲜香。

    “城里人来村子游玩,总还想着带点乡村美味回去。这个季节,属冬笋团最受欢迎。”胡亚丽说,冬笋团价格较高,一个要卖5元,但还是供不应求,最多一天全村卖出了2000多个。为此,隔溪张村还组建了妇女小组,专门负责笋团的制作、包装和销售。

    隔溪张村位于西周镇东南部儒雅洋山区盆地,村北与儒雅洋村隔溪相望,村民又多数姓张,故而得此名。以前,因地处偏远山区,村里约80%的村民选择外出打拼。一些老房子长年无人居住,日渐倾塌湮没在荒草间,显得破败凋敝。

    “原来山高路远是村子的发展障碍,现在反而成了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赖秀兰告诉笔者,基于本村独特的竹乡资源和古朴的村庄面貌,并借力西周镇发展乡村全域旅游的契机,隔溪张村已连续多年主办西周竹笋节,并积极创建县级“美丽乡村特色村”。

    儒雅洋山区享有千年古驿的美誉,拥有蒙顶山“日月同辉”的天文奇观,7万亩浩瀚竹林勾勒出山区休闲旅游风貌。“隔溪张村是西周镇乡村全域旅游发展的核心区之一。围绕‘翠映溪张’竹乡民俗文化主题,村庄进行了集中整治和全域景区化打造。”西周镇宣传委员王光旭说。

    从2015年开始,隔溪张村立足规划,因地制宜打造宜居生态环境。拆除旧房面积约2000平方米,实现村容村貌大变样;实行垃圾分类、回收,配备专职保洁员,提升村庄的景观风貌;“改旧村”项目逐步推进,休闲公园、游步行道、露天舞台一一落成……如今漫步在隔溪张,满村的石头屋依然错落有致,房前屋后花草装扮,生机盎然。村口公园里,就地取材建起了竹亭子,方便游客休闲散步;沿溪休闲步道边,“三改一拆”中拆除的旧木料、梁条等重新被废物利用,建亭成阁,围井成台,形成独特的风景。

    “发展乡村旅游,‘乡愁’和‘富民’两副担子都必须挑稳。”赖秀兰说,为吸引更多游客来村里看青山绿水、品农家美食,隔溪张从去年起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截至目前,全村已办起10家“溪上人家”美食农家乐。

    竹林深处,正奏响一曲乡村振兴的幸福协奏曲。县级特色示范村的创建和竹笋节的举办,让隔溪张村不再“藏在深闺无人识”。欣赏竹乡山水风光,骑行象西山水风情线,体验挖笋乐趣,品尝美味笋宴,越来越多的游客踏上了隔溪张村竹林青翠、溪水澄碧的土地。

    “我们村最大的特色是竹笋和山水风情,即便是冬天,旅游人气也很旺。”村民胡亚玲说。石浦大海户外单车俱乐部的骑手们就曾慕名而来。“这里拥有象山难得的山水骑行车道,一路风景如画,农家菜风味独特,让队员们流连忘返。”队长鲍志刚告诉笔者。

    据悉,西周计划投资300万元,将隔溪张建设成竹乡民俗文化村:建立竹乡民俗文化长廊,通过现场包笋团、晒笋干、烤咸笋等,充分展示竹乡饮食文化;进一步做强“竹笋节”品牌,让游客在挖笋、制作竹艺品等活动中,体验民俗文化;打造文化产业链,对竹乡特产统一标准、品牌、包装,打响当地“三鲜”笋制品品牌,并利用农村淘宝等电商平台进行销售。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