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两会进行时·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1月17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抢抓黄金期 勇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代表委员热议高质量发展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多次出现的“高质量发展”,提纲挈领,贯穿始终。当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解决的问题也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根本要求。

    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既是“着力点”,更是“得分点”。今年市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纷纷表示,沿着中央锚定的“新风向”,抓住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窗口期、机遇期,勇立潮头、勇争一流,宁波定能谱写新时代港城发展新篇章。

    本报记者 单玉紫枫 通讯员 张绘薇 蒋攀 黄成峰

    构建新经济发展模式

    市人大代表,长城战略咨询合伙人 徐苏涛

    近几年,宁波承担了全国首个探索构建城市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试点,强调经济、社会、城乡、生态和政府服务的综合考量,恰恰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呼应,应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新时代发展模式系统转换。具体而言,就是从外向型工业经济发展模式下形成的“五低四高”(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排放)传统工业化模式,向开放型创新经济发展体制下所形成的“五低四高”(低成本、低物耗、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端、高效、高附加值、高价值链环节)新经济道路方向转变。

    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是加、减、乘、除,“加法”主要是形成新企业梯队与新产业结构,“减法”可以理解为“三去一降一补”,“乘法”就是政、产、学、研、金、介、用的开放式创新生态,“除法”就是产业跨界融合。再看生产方式转变,其核心是形成“需求反导+数据驱动+平台赋能+智能终端+服务场景+敏捷供应”。宁波的优势是通过终端产品、场景服务、行业应用、市场交易等进行反向资源配置;组织方式的核心则是从“市场是拉手、政府是推手、企业是选手”转变为“搭建平台、开放赛道、产生赛手”,形成自组织自成长。

    以六大质量提升行动推动宁波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委员,市质监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 李国宏

    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质量获得感。努力将宁波打造成全国质量强市标杆城市,为全面质量提升行动提供方法与支撑,需要全面实施标准引领、计量提升、质量监管、品牌建设、技术基础、科技创新等六大支撑工程。

    首先是开展“标准化+”行动,推动标准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层级深度融合。

    其次,实施计量提升工程,逐步建立健全区域计量支撑体系。

    第三,实施质量监管提升工程,加强源头追溯,建立区域性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完善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推动建立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强卓越绩效模式、全面质量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的推广,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各级各类质量管理评奖创奖,引导更多的行业和组织实施管理创新。

    第四,开展品牌建设工程,扎实开展区域名牌集群培育和品牌创建工作,加大对品牌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助力提升品牌核心价值和影响力。

    第五,开展质量技术基础工程,促进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促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市场化运营,加快检验检测服务业与现代产业体系深度融合,提升服务水平。

    最后,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推动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建立“互联网+”模式创新示范,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内外合作创新。

    推进县域制造业转型发展

    市人大代表,宁海县平成机械厂高级技师 单永平

    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原动力,是国家实力的支柱。近年来,全市县域制造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等原因,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严重制约着县域制造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建议从推进县域制造业的转型发展着手,助推我市“中国制造2025”示范试点城市建设,从而实现更高经济结构水平的高质量发展。

    首先应鼓励技术创新,对于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技术给予研发过程和市场化过程的准确资金支持。其次,加大县域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度。每个县域虽有区位、人居环境、社会文明和政府效能等不同优势,但还不足以大量引入高端人才。建议市政府可以从改善人才来县域发展的各项环境要素着手,从各个方面提升人才的工作环境、职业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在此基础上,推动县域制造业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有关部门可以组织两化融合宣传推广,免费培训企业人员,建立并提供公共服务器空间,支持合格的中介机构以较低的价格协助企业实施两化融合。

    由点及面建设创新生态体系

    市政协委员,鄞州区统计局副局长 励佩珍

    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办法,通过对创新要素、组织结构、人才政策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但面对新一轮产业发展态势和需求,仍需解决诸多问题,如:创新能力与先进地区差距较大,研发投入强度依旧偏低;开放协同创新比较薄弱,创新主体合作程度不高;科技金融发展仍较薄弱,高端人才短缺等。

    构建成熟的创新生态系统,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不仅是产业兴旺发达的动力,更是城市进步发展的灵魂。首先,应完善制度体系,从过去对单个具体项目的支持逐渐转变为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增强不同政策之间的统筹协同性,加快实现科技创新的规模化综合化发展。同时,打造更为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在经贸、科技、教育、文化等多领域全方位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其次,要强化动能培育。加大对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让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后,建议从优化配置资源的角度,健全覆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的多功能、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探索产业基金纵向与横向的对接合作,进一步放大基金杠杆效应。继续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和人才服务体系,加大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收益比例。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