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社科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1月1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学术高地建设新型智库 汇聚奋进新时代的社科力量

——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特色发展之路

    编者按: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质,也能体现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建设高质量的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地,是宁波推进文化强市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市社科院(市社科联)启动了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以下简称“研究基地”)建设,以打造高水平学科和学术高地为目标,集聚宁波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面向宁波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发挥人才培养、理论创新、资政研究和服务社会四大功能,努力为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提供有力的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成为助推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人才库”。

    市社科院(市社科联)供稿

    锐意进取创佳绩:

    第三轮研究基地建设回眸

    在前两轮基地建设基础上,2014年,我市遴选了第三轮21个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委宣传部的有力指导下,在市财政局的协同配合下,市社科院(市社科联)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凝炼特色,充分发挥社科研究基地“政产学研”联动研究机制的优势,第三轮研究基地建设科研成果丰硕,科研层次明显提升,学术影响力显著增强。

    一、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

    各研究基地持续、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产出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精品成果,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优势学科,培育了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美誉度的社科研究专家和知名学者。

    产出了一大批高水平学术成果。高水平论文和专著是基地建设最重要的成果形式之一,也是衡量基地建设水平的主要依据。第三轮研究基地建设期间,21个研究基地共出版专著100多部,发表各类论文600多篇。如宁波市地方政府治理研究基地发表一级期刊论文15篇,二级期刊论文14篇,出版著作14部,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研究基地发表一级期刊论文8篇、CSSCI期刊论文12篇,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发表理论性文章3篇,出版著作1部。

    获批了一批高级别项目。获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高级别研究项目的能力,是衡量基地学术水平和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一。第三轮研究基地,在高级别项目尤其是国家社科基金申报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共完成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00多项。如宁波市地方政府治理研究基地获批了国家社科基金7项,省部级项目19项。宁波市区域经济研究基地获批了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15项。宁波市文化产业研究基地获批了国家社科规划课题6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子项目3项,省部级以上项目13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

    二、彰显了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特色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的需要,围绕宁波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问题,各研究基地结合自身研究基础,积极开展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研究,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逐渐形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

    根据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确定研究重点。把解决制约行业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作为研究重点,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如宁波市甬商研究基地以宁波平台经济产业典型企业和宁波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为研究对象,选定宁波市24家企业作为典型案例企业进行重点研究。宁波市传媒研究基地在大力推进媒体融合转型发展的背景下,适时推出《现代传媒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研究》和《媒体融合背景下媒体人转型研究》2项课题,分别着眼于中国传媒业面临融合发展和改革转型时的“文化”和“人才”两个关键点。

    贴近基层和生产一线,谋求特色发展。宁波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基地,主要对宁波城市的发展环境、城市的资源禀赋、城市间比较、城市文化、城市地位提升和城市产业发展、开放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初步形成了以城市未来发展为重点的特色。宁波市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基地,聚焦于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宁波市港城关系研究基地,选择北仑、镇海两个区域,对临港区域空间优化进行深入研究。

    三、构建了“政产学研”联动研究机制

    通过构建“政产学研”联动研究机制,各研究基地加强了与政府、行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开展跨部门、跨行业的协同攻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新的学科生长点和交叉点。

    “政产学研”深度合作,协同攻关。这方面,各基地开展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如宁波市传媒研究基地课题采用双负责人制,由基地主任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共同负责,子课题负责人分别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以及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充分体现了业界和学界的融合。宁波市现代健康服务研究基地联合市民政局、卫生局、贸易局和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杭州师范大学智能健康管理研究院、台湾耕莘医院等10余家单位,成立新兴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为宁波市健康养老协同创新中心和浙江省第一批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高校学科与专业相互支撑,协同发展。宁波市地方政府治理研究基地成功申报了公共管理一级硕士点。宁波市甬商研究基地夯实了省级重点学科、一流学科“应用经济学”和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港口经济创新团队”、国家特色专业与省优势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省重点专业“金融学”“国际贸易”“会计学”的申报基础。宁波市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在成功申报省“十三五”特色专业“网络与新媒体”、省新兴特色专业“工业设计”、宁波市文化创新团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展示与传播创新团队”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发挥了有效资政的智囊作用

    各研究基地围绕宁波“十三五”发展的主题、主线和目标,积极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向党委、政府呈送资政报告,服务决策、服务发展,资政建言卓有成效。

    承担政府委托课题逐年增多。争取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购买服务,是基地发挥资政作用的主要途径。第三轮研究基地建设中,21个研究基地总共完成政府及有关部门委托课题200余项。如宁波市小企业成长研究基地承担了30余项委托课题。宁波市高职教育强市建设研究基地参与制订宁波市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完成宁波职业教育发展调研报告和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开展区(县)职业教育发展调研与咨询工作。

    决策建议稿屡被采纳获批示。各研究基地输送了一批高水平的资政研究成果,共获得省部级、市厅级领导肯定性批示近百项。其中,宁波市地方政府治理研究基地1项成果获得省委书记车俊和省长袁家军的批示,10多项成果获市局级领导批示及政府有关部门采纳。宁波市现代健康服务研究基地1项成果被《宁波信息》“领导专报”录用发表,并得到了市委书记的批示。宁波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基地11项成果获得各级领导批示(其中市委书记批示1项,副市长批示2项)。

    五、推动了优秀社科团队快速成长

    通过组织课题研讨、学科带头人传帮带、开展学术交流等形式,各基地的团队建设有序推进,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治学严谨、勇于创新、成果显著的中青年科研骨干,形成了一支理论视野开阔、学历层次较高、年龄结构合理、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的高层次科研团队。

    资金、项目扶持了一批学术人才职称晋升。市社科院(市社科联)三年给予每个基地28万元的资助经费,各基地依托单位普遍落实1:1配套资金,使研究基地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同时,市社科院(市社科联)给每个研究基地一定数量的研究项目,使研究基地的研究人员在完成研究任务的过程中,自身研究能力得到提高,职称得到晋升。据统计,基地研究人员晋升副高、正高职称的共有70余人,基地成了研究人员提升研究能力的孵化器。

    课题研讨制度提升了基地队伍的研究能力。各研究基地普遍建立了严格的学术研讨制度,如宁波市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基地定期召开改稿会、课题申报论证会,组织青年博士调研宁波市高等教育情况,帮助青年博士明确研究方向。宁波市甬商研究基地定期邀请市社科院、经信委、工商联、职业经理人协会以及国内知名学者组成咨询委员会,对基地课题研究予以指导帮助。宁波市大宗商品交易研究基地召开了多次专题研讨会,组织开展了多次“大宗讲堂”,邀请了多名知名专家来校讲学,并对基地成员科研工作予以全面深入系统的辅导。

    继往开来谋新篇:

    第四轮研究基地建设展望

    重视智库、善用智库、发展智库,以顶层设计形式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作为治国理政重要抓手,力度空前的开创之举和切中肯綮的制度安排背后,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期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清醒认识,是响应时代召唤、满足发展需求的宏伟擘画与战略布局。社科研究基地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哲学社会科学优势研究领域、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平台。

    2017年底,市社科院(市社科联)启动第四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遴选和建设。这一轮建设的总思路,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智库建设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把更有力服务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打造有宁波特色的新型智库的要求落到社科研究基地的实处,汇聚奋进新时代的社科力量,为“名城名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第四轮35个基地中,就类型来看,侧重基础理论研究类的基地有7个,侧重应用对策研究类的基地共有28个,两者比例为1:4,体现了基地建设的应用型导向;就研究范围来看,囊括了宁波市政治、经济、历史、教育、医学、人文、地理、传媒和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就依托单位来看,研究项目多由在甬高校各大顶尖研究团队来协同参与,主要为依托宁波高校智库类研究基地。

    一、更加注重需求导向

    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前三轮的基地不断用成果来支持宁波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新型智库建设的要求,对基地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更紧密地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凸显研究项目的社会需求导向,是其中最显著的特点。

    在理论研究层面,新时代的研究基地应当充分认识到并肩负起职责使命——深入研究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脉搏,研究和回应重大时代课题;深入研究和阐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如宁波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基地将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宁波新实践”研究,为“名城名都”建设提供思想支持和智力支持;宁波市基层社会社会治理研究基地将重点开展社区治理体系研究、城市社会治理研究、民生类社会服务供给研究等问题,谋求在宁波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和残疾人公共服务等方面形成特色成果。

    在应用研究层面,着力研究宁波如何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研究宁波如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研究宁波如何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宁波市“一带一路”建设研究基地将重点在“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16+1经贸合作区等领域为市委市政府提供高水平决策咨询服务;宁波市智能经济研究基地将重点开展加快推动宁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等项目研究,以助力城市智能化建设,促进宁波城市产业迈入价值链高端区域,为宁波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切实提升城市发展形象和水平。

    二、更加注重创新能力

    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宁波更应发挥综合优势,与国家部委、行业企业、高等学校等共建高层次合作平台,在研究基地的管理机制、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等方面大胆创新,以把部分优势平台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新型研究基地。

    宁波市“一带一路”建设研究基地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等知名高校,积极对接国家商务部、外交部等相关部门,建设中东欧国家基础信息动态数据库、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经贸信息数据库等信息网络平台,为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基础的、大数据的信息服务。宁波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基地将与环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PACE)、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会等高水平科研组织及其专家建立实际性的科学研究联合攻关。宁波市传播监测研究基地将以宁波跻身全国第一城市方阵为背景,通过与同类城市在主流媒体主题报道、城市形象传播、社会舆情生成机理等方面的比较研究,致力于打造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城市形象提供支撑。

    三、更加注重区域特色

    宁波的区域特色,主要表现在人文历史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

    在人文历史方面,宁波除了有丰富的浙东文化资源之外,特别应推崇的是宁波的佛教文化、阳明文化,这些在历史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此外,以奉化溪口为代表的民国文化、以象山影视城为代表的影视文化等也颇具特色。宁波市弥勒文化研究基地、宁波市影视产业发展研究基地、宁波市浙东文化研究基地、宁波市民国文化研究基地、宁波市医药产业与文化研究基地、宁波市时尚研究基地等,兼顾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发展,彰显了区域文化特色。

    在经济发展方面,结合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全省参“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部署,立足自身优势基础,宁波已在着力打造梅山新区、“16+1”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国(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民营企业“走出去”服务创新区等“四大开放试验平台”。宁波市“一带一路”建设研究基地、宁波市中东欧商贸物流研究基地、宁波市湾区经济研究基地、宁波市智能经济研究基地、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研究基地、宁波市新经济与创新创业研究基地、宁波市金融发展与保险创新研究基地等,将为新时代宁波“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智能制造、“四大开放试验平台”和“六大双向合作工程”等,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四、更加注重经费多元筹措

    目前,基地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要真正促进基地发展,仅靠政府的资金投入显然不够,还需要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如民间资本投入其中。而要想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基地提升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是关键。

    新一轮基地建设中,市社科院(市社科联)在经费筹措方面做了新的探索。新一轮基地中,设立了4个经费自筹基地。4个基地尝试多渠道筹集资金,以便在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有益的经验,为今后基地建设开辟多种途径。如宁波市青年工作研究基地,在研究经费上依托团市委,由团市委每年提供15万元左右的资助经费;在研究力量上依托宁波大学,吸纳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达到了多方共赢的效果。

    而31个由财政拨款支持的基地,也通过多种途径与各种类型的单位合作,既拓宽资金渠道,又为出资单位提供项目服务。如宁波市湾区经济研究基地,与慈溪环杭州湾环创新中心合作,由慈溪环杭州湾环创新中心每年提供30万元的研究经费,基地为环创中心提供智力支持。宁波市健康城市研究基地在夯实与宁波市卫生计生委、宁波市民政局合作的基础上,与海曙区月湖街道、鄞州区中河街道、镇海区招宝山街道、余姚市泗门镇、奉化区溪口镇、慈溪市观海卫镇等15个城镇(街道)进行多方位联系,以求适当拓宽研究经费来源。宁波市时尚研究基地将努力建设成为宁波甚至全国范围内研究时尚发展的先锋阵地,以承接行业、企业研究项目等形式拓宽研究经费来源。宁波市金融发展与保险创新研究基地将通过高峰论坛、金融品牌培训等方式强化与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紧密联系,以求能拓宽研究经费来源。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