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耳秀才 掺杂苦乐,两句话说说读书。 “不吃苦那叫读书呀?”这是第一句。 这句话是别人讲的,当时她正在逼儿子苦读。我认为,初中、高中以及大学阶段,不苦读无以为读书郎。人生的这一时期,苦为主,乐为辅。 所谓苦为主,就是要很用心“狠”用功。怎么才能做到?习惯。对,就是养成习惯。举个例子来说吧,你下决心5时起来晨读,头一天没问题,因为是刚下的决心,劲儿还在,起来不苦。第二天可能就开始难了,狠一下心也起来了。第三天,再狠。是不是以后每天都得这样内心“狠”挣扎呢?其实不是,三五天以后,你也许还不是太习惯,可是过了一周两周,你一定会习惯。习惯的结果是,你的起床生物钟自动调整到了清晨5时。如此一来,也许在别人看来很苦的事,对你不过是习惯而为。看待读书苦,以及人生的其他许多苦,可作如是观。跳开来说一句: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区别在于,前者看到了苦中的乐,后者看到的只是苦中的涩。 所谓乐为辅,说的是功课都是预设的,课表都是学校定的,成绩是别人在要求的,处于被动状态的你,要主动去乐,太难了。不过,再难也总是另有可能。从辩证的角度而言,有多难就可能有多欢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培养乐感,并且不断有意累加乐的能量。因为,当时的“乐为辅”,不仅事关当时,而且关系未来和长久。 关于读书的第二句话是:“没得乐,读个什么书呀?”这句话,是我讲的。 大学毕业以后,人们的读书就分岔了,有些人从此放下书籍和读书生涯说拜拜了,有些人仍心系书卷,就算一时没有时间看书,心中也总是放不下。区别在哪里?乐。仍愿意读书的人,根本原因是有得乐。他们总会在阅读中觅得乐趣,享受读书的美妙;不再读书的人,很有可能是被从前的苦读给弄伤了,以前“乐为辅”的部分没有“辅助”到位。当然,这一阶段,苦读仍很重要,特别是对想在书的大厦上添点砖加片瓦的人来说。或者,更准确地说,读书习惯的养成,是极其重要的。 说读书的好,一定也得说说读书的尴尬。特别是“指定”的读书生涯结束、毕业工作进入社会之后,你仍是一副读书的架势,那么,尴尬一定会找上门来。举我自己的例子吧,我中专毕业到电影公司工作,那时放电影主要在晚间,白天自然就没事。那白天做什么呢?看书呗!可是,如果你看书,电影公司的大环境可有点不包容,同事会跑到你办公室或者你的家中来闲聊,你接不接茬?我写了张小纸条“无事请坐三分钟”,放在我的桌子上。欲迎还拒,分别是逐客令。哈哈哈!可以想见随后我遭遇到的“语言暴力”吗? 有朋友在微信中与我对谈:从来没有人逼我苦读书,我的读书目的性从来就不强,所以,我从来没有读出啥名堂。 我盯着这句话看了半天,想了想,排除掉谦虚因素,话中的因果——没有目的性,没有啥名堂——是成立的。换而言之,只在读书中找乐,读书没有目的性,其实是没有建设性的行为。我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吧,最好的美食家也做不成专业厨师。此外,另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讲的,“读书,是聪明人下笨工夫。”想一想,笨工夫一定是有目的性为前提的,不然,你也用不着去下那闲工夫的。 综合这两句话整体来看,乐是多么重要!读书得乐就是一种高雅的及时行乐。这种及时行乐,不会仅仅止于瞬间,内心的那份快乐所产生的能量,还会为继续读书提供新动能。从功能上讲,读书中的乐,是良性循环得以循环的关键。找到关键,如此这般一路走来,便是读书人的人生,便是“此间乐,不思蜀”了。 至于我对自己的评价,是苦读不足,乐读有余,可谓二杆子读书人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