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受铭老师 |
|
2015年4月,宁波二中1953届部分毕业生和家属到杭州看望钟老师。 (本版照片由蒋炜宁、潘旭红翻拍) |
本报记者 蒋炜宁 通讯员 潘旭红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师大师生座谈时曾提出教师的四有标准: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去年4月以来,宁波二中《竹洲》校报编辑部接连收到许多校友来稿。这些校友大多是1953届、1954届的,说的都是同一个人——钟受铭老师。钟老师是该校1953届班主任兼物理老师、时任学校教导副主任(主持工作),今年101岁,身体康健,精神矍铄。6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青葱少年已年近耄耋,但对恩师的记忆依然清晰。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长者形象透过文字逐渐浮现:博学多才,教风严谨,为学生打开了探索科学之门;无私资助贫困学生,用亦师亦父般的爱沐浴着学生成长…… 带着一份崇敬和好奇,今天,本报带着读者走近这位师者,探寻这位百岁教师教书育人的幸福密码。 传奇班级 高考全省夺魁首 钟老师所教的1953届这个班是载入宁波二中史册的,高考成绩位居当年浙江省第一。这个学霸班级的成绩单很吸引眼球:全班35人参加高考,考上清华大学4人、北京大学3人、上海交通大学10人、浙江大学5人、复旦大学3人,其余考入的也都是同济大学、哈工大这样的牛校。这些高校从今天的标准看全部是985高校!这个成绩被学生们视作一生荣耀,经常和儿孙细数。常居上海的郑善琨校友说,他的孙辈们听得惊呼起来:“这样的成绩,即使在现在的上海市重点高中都是很难得!”这一届的学生中,有著名物理学家励名强,还有各领域专家、教授,其中6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前不久的一天,我们从宁波驱车到杭州,由宁波二中1953届校友、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夏传启老师领路到钟老师家中拜访。到了钟老师家,已近10时,眼前的钟老,身着挺括的白色衬衫,眼架金边眼镜,华发茂密、精神矍铄、身板硬朗,完全不能和百岁高龄联系起来。 上午10时,远在美国的物理学家励名强准时打来了电话与恩师微信视频。此刻美国已是晚上10时。早在一周前,励教授就拜托记者一定要让他们师生视频见面。越洋视频来得很突然,钟老师还是一眼认出曾经的学生,非常开心,当场飙起英语。 当年这个全省第一怎么来的?难道当年也这么注重升学率吗?钟老师说话中气十足,他至今记得班级每位同学分别考取的大学。当年浙江省首批直管的省重点中学只有16所,这些学校是当时浙江最好的中学,宁波二中是其中之一。当年也有比较,一种是考上清华北大等顶尖大学的比率,类似现在的升学率,还有是高考单科成绩和全科成绩。从这两个维度比较来看,宁波二中的1953届都是全省第一!钟老师还说,这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当年宁波二中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整体办学实力,他提前给记者准备了当年和他共事过的老师信息,他说这些人都是教育功勋,该让后人记得。 名师善教 三尺讲台育桃李 钟老师是浙江大学化工系1943届高材生。全省第一的物理成绩竟然是化学老师教出来的。据钟老师介绍,当时浙大数理化专业合在一起也才30来名学生,一方面说明了当时能进入浙江大学的都是人中翘楚,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的院系格局让知识更兼容。 拜访钟老师之前,我们采访了近十位宁波二中20世纪50年代的校友,钟老的渊博知识和生动又严谨的教学风格让学生们津津乐道。 励名强是钟老师的得意门生之一,高中毕业后考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并在杨振宁教授指导下做过博士后研究工作,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是物理学界有争议的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两位华人物理学家之一。励名强表示自己很幸运在中学阶段遇到了一批好老师,对他的影响非常大。这其中就有钟受铭。励名强对恩师印象最深的是他为人宽厚,思想开明,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先生备课仔细,上课条理性、逻辑性强,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还会引入很多课外知识,包括大学阶段和国外的知识,班级学习氛围非常好,高考成绩全省第一。”他的这一评价得到了其他受访者的肯定。 校友们说,钟老师经常引入大学里的知识,如物理学电学中的克希霍夫定律等,还会引入国外知识。到了高三,不少同学都把《范氏大代数》和美国大学教科书《Sears物理学》作为课外读物翻阅。在文学等其他方面,钟老师也造诣深厚,他为学生们引进原版《简·爱》。在钟老师和其他优秀老师影响下,当时全班学习氛围浓厚,同学们经常到开明街附近的旧书摊“淘宝”,遇到好的辅导书和课外书,便如饥似渴阅读。 经典术语形象化是钟老师上课的法宝之一。1954届的徐志鸿至今还记得钟老师说过的一些术语,如用“一字过平”形容U型压力表的两端水银柱平衡,用“水出老曹”形容饱和现象,再配上解释这些术语时的生动语言甚至是肢体动作,记着了就一辈子难忘。 用自制教具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是钟老师上课法宝之二。据许多同学回忆,他们在钟老师指导下自制过电动机和收音机等。钟老师还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学到热学知识时他带领同学们参观宁波永耀电力公司和宁波动力机厂,观察先进动力机械蒸汽轮机的结构等,促进理论知识的消化。他还曾向解放军汽车连借来美国制造的道奇汽车部件,让同学们更直观理解发动机原理。钟老师还在《浙江日报》和一些省级刊物发表《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教师教学风格》等论文。 对于学生一直记得自己的上课细节,钟老师很感动,他也愉快地和我们分享当年上课场景。比如上到重力加速度时,他问同学们,如果在天封塔(当时宁波最高建筑)上同时扔下一个铁球和木球,哪个先落到地上?接地气的问题一下就提起了同学们的兴趣。课上,他将铁球和一片羽毛在教室里同一高度落下,铁球落地快,羽毛落地慢,在同学们惊讶的表情中,他将羽毛放入课前利用灯管自制的钱羽管再次观察,这时,小铁球和羽毛同时落地,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最初羽毛落地慢是因为有空气阻力,在真空状态下任何物体的落地速度都是一样的……我们担心他太累,提醒他休息一下,但讲起当年上课场景,他毫无倦意,似乎还是学生们心中那位30岁出头,仪表堂堂,上课激情满满的高中教师。 爱生如子 师生情深六十载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学生眼里,钟老师就是一位如慈父般的恩师。 最早说起钟老师的是原宁波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主任陈贤焜。他毕业于同济大学,也是二中1953届学生。他一再和母校的老师说钟老师不仅课上得好,师德还特别高尚,很值得后辈学习。 当时宁波二中校舍在四明孤儿院(地处现在老龙湾),条件非常艰苦,但是为了照顾同学们生活,钟老师和爱人舍弃相对舒适的家,搬到学生宿舍住,晚上在办公室备课,巡视学生夜自修,自修结束陪学生一起到宿舍,学生宿舍熄灯后他还在巡逻,保证学生安全,只有周日才匆匆回家一趟又返校。很多年后,同学们回忆起恩师的这些付出,依然感动。 钟老师坦言,当时一心扑在教学上,以校为家,心里只装着教学和学生。他指着陪同在旁的大儿子说,儿子五岁前应该是没有多少对爸爸的印象,现在觉得对夫人和子女有愧。他还打趣说,他家四个孩子,每次夫人生孩子时候,他都不在边上,医院护士每次责问他夫人:家属在哪里? 钟老师对班上家庭条件艰苦的学生更是关爱有加。施干青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拖拉机研究专家,国家拖拉机行业标准起草人。读高二时,施干青的父亲去世,家中还有弟弟妹妹,家庭重担全落在羸弱的母亲身上,生活很困难。钟老师得悉后,让他住校,帮他申请当时最高的甲种助学金,并减免全部学费。不仅如此,钟老师还经常拿出自己的工资给他补贴家用。施干青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上海交通大学后,钟老师为他申请船票,还送他一支关勒铭金笔,并勉励他“困难总会过去,学习要有恒心”。关勒铭金笔是当年的名笔,8元一支,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一月收入。这支笔、这句话温暖和激励了施干青此后60多年人生,陪着他走南闯北,钻研创新。如今,这支钢笔摆在他儿子的案头,使感恩家风代代相传。 受过钟老师资助的还有钱康书。“钟老师太好了,实在太好了,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恩师。”钱康书是宁波二中1954届初中学生,有一次,当月的伙食费交不上,他连续两顿没吃饭。同学们把这个事告诉钟老师后,钟老师立刻找到他,心疼地责怪他:“你这个孩子,家里有困难为什么不告诉老师?”钟老师马上为他付了一个月饭钱。因为感恩,他和钟老师的亲密联系从未间断,从普通师生成了一辈子朋友。 在钟老师的影响下,学生们大多有着一颗豁达慈爱的心。很多学生一直和钟老师保持着联系。已从浙江大学退休的陈效国教授和夏传启老师经常看望钟老师,情同父子。钟老师90岁高龄时,学生们专程从各地赴杭为他庆祝寿辰。钟老师100岁时,学生们依然想庆祝,但被他婉拒,只好以文字表达对他的敬意。 宁波二中1953届许多校友还自豪地说,他们这个班毕业60年感情依然如初,联系紧密,最近几年甚至一年举行一次同学会,还通过微信每日联系,这归功于班级几位热心同学组织,更离不开当年形成的良好班级氛围和凝聚力。 躬耕杏坛 一生布衣终不悔 这样的一位老师,却没有任何职称,钟老师自嘲是“一生布衣”。 除了浙江大学化工专业毕业,在宁波二中带出了一个高考全省第一的传奇班级外,钟老师还有很丰富的其他教育工作经历。1955年2月,他因工作出色奉调至浙江省教育厅工作,之后又先后在浙江省教育学院、杭大附中等单位任职。1971年3月浙江省政府精简机构,他被分配到宁波六中任教。1978年1月,他被任命为宁波市教师进修学院(今宁波教育学院)副院长,当年被评为地、市两级先进工作者,还被选为宁波市第七、八届人大代表。1980年7月11日《宁波报》头版头条刊登他的先进事迹。1984年底,他从宁波教育学院副院长岗位上退休。退休后他继续担任两届市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1971年到1978年间,他在一线上课,那时中学没评职称,1978年后他担任宁波教育学院副院长,在那个缺少优秀师资的年代,师资招聘和师训工作异常繁忙,他没有兼课,也就没有评职称。也许,在许多人眼里,教育工作经历这么丰富,当了这么多年的行政领导,已足以证明组织对他的充分信任和肯定。但也许在他心里,一个一线教师的职称是对他的最大认可。 所以,当记者采访他的人生经历时,唯独说起在一线讲台授课、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时候,他极为兴奋,完全沉浸在讲台上的美妙时光。 “一生布衣”的钟老师在他学生心里早就是名师,他的学生应克横曾学韩愈体古文为钟老师作寿序:“我钟师非擅权军政颐指气使者,而于甬杭学界称名师大德久矣。虽文革废学,犹忆钟师于甬上二百年名校敬其所司,领导教学。不避恶流,惟青少年学业是重。钟公之位高,天地君亲师中良师之位也。夫真良师真名师岂官守职司之大小所能量其高下哉!” 钟老师的学生称他“虽过退休年龄时,犹尚于工作兢兢业业,未有衰替。”这一切有赖于他夫人默默支持,使他没有后顾之忧。他们夫妻相濡以沫、教子有方,四个孩子事业有成、孝顺父母,四个孙辈皆学业优秀、工作出色。 行文接近尾声,虽然我们实地采访了许多学生,也亲自拜访了钟老,但这样一位德高、学深的长者岂是数千字能尽说。 去年教师节,宁波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曾发过一封致全市教师的信,信中提到“选择教师要有情怀和勇气”,教师要“心中有大爱,世界有大美。”何为情怀和勇气?当我们见到钟先生后,似乎找到了理想答案。先生高才大学,不随波逐流,甘愿清贫,坚守教育,此为大情怀和大勇气;先生宽厚待人,豁达开明,爱生如子,心中始终存着“大爱”和“大美”。 先生风范,我们在内心景仰。 新闻链接 名师躬耕 群星闪耀 ——宁波二中20世纪50年代办学简史 宁波二中20世纪50年代办学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育百废俱兴,砥砺前行的一个缩影。 1950年2月,鄞县县立中学(今宁波二中)更名为宁波市市立中学,是当时宁波两所公办学校之一,景色优美,校风严谨,且设立助学金,大批工农子弟竞相报考,一时传为佳话。1952年底,浙江省教育厅认定该校为省重点中学,成为省首批16所重点高中之一。1954年,更名为浙江省宁波第二中学。 其时,现代翻译家、教育家董秋芳任校长,民主治校、知人善任。著名语文教师翁心惠,“七月派”代表诗人孙钿,著名音乐家周大风,著名生物教师戴希天,著名英语教师王庆肇,著名物理教师王维耀、钟受铭,著名化学教师陈裕明等一批名师任教于此。 名师躬耕,硕果累累。1953年,二中高考成绩名列全省第一,其中一个班级有7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1954年、1955年,分别有6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1958年,宁波二中数理化三门高考平均成绩依然名列全省前三,高考总分平均分为全省第八名,位居市区各学校之首;1958年—1962年,二中高考成绩均名列全市前茅;1962年,宁波二中高考七门科目总分平均分获全市第一。 学校航模活动广泛开展,航模队表现出色,1956年代表宁波市参加全国航模比赛。同年,陈哲良同学作为全省七名代表之一参加全国航空爱好者夏令营。1956年第6期《解放军画报》用两个整版介绍宁波二中的航模活动,1960年—1962年,宁波二中连续三年获全省航模比赛第一名。 20世纪50年代,宁波二中培养了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科院原院长路甬祥,原国家建设部副部长叶如棠,物理学家励名强,发明女杰徐锦航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在各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 (蒋炜宁 潘旭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