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十五年里,农村教师张翎飞信守承诺,风雨无阻义务护送学生乘坐渡轮回家,成了众人眼中的“最美摆渡人”。张老师不幸因病离世,让学生、家长、同事和亲人悲伤难忍,也让知道他事迹的人痛惜不已。 “摆渡”是个苦差事,来来去去,上船下船,过程枯燥;花的是自己时间,没有一分钱报酬;风险还不小,万一出点事,责任重大。当学生的“摆渡人”,一般人未必敢干、肯干。张翎飞老师不仅主动挑起了这副担子,而且十五年如一日坚持下来,正是出于他对学生的一片爱心。爱是师德之魂,正是因为关爱学生,张老师才会不顾利害,不计名利,主动承诺,认真践诺。说张老师是“最美摆渡人”,美就美在身为老师,他为了学生而敢于担责、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有了责任心,生活就有了真正的含义和灵魂。把一件事情做好,敢于担责远远不够。再平凡简单的事,做起来用不用心、尽不尽责,结果往往有天壤之别。作为老师,课堂上教好学生是“分内事”,但下课后护送孩子回家,原本是“分外事”。渡船开一趟要20多分钟,孩子们生性活泼,当他们的“摆渡人”,一个疏忽也不能有。看着孩子们辛苦奔波,张翎飞老师深感“内心有责”,主动揽来责任。他之所以被称为“最美摆渡人”,正在于投入了极大的耐心、细心和恒心,一心一意履行责任,十五年里“万无一失”。说张老师是“最美摆渡人”,美就美在身为老师,他为了学生而乐于尽责、恪尽职守的可贵品格。 为了学生的安全,为了让家长放心,张翎飞老师敢担责、能尽责,用朴实行动和平凡善举,诠释了教师职业的崇高。所谓“言传身教”,师德会影响学生,精神会感染学生。一趟又一趟护送,张翎飞老师不只是学生上下学的“摆渡人”,更是他们人生的“摆渡人”。学生们终将会毕业离开,“摆渡”恐怕早晚也会消逝,但张老师敢担责、能尽责的精神和品格,很可能影响学生一生,也永远不会过时。 张翎飞老师走了,年轻老师接过了他的担子,当起了“摆渡人”,这是对张老师精神的弘扬和延续。张老师的“最美”,好似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照一照。我们每个人所做的工作不同、所担的责任不同,但只要我们能像张老师那样,不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和辛劳,挑起别人不敢挑、不肯挑的担子,尽好应该尽和承诺过的责任,那么,我们的身边一定会涌现出更多“最美摆渡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