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美丽家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1月24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民再也不愁人难找、表难填、路难跑

奉化松岙: 村村都有“民生代办员”

图为民生代办员施婷正在接受老人们的咨询。 (项一嵚 摄)

    本报记者 项一嵚

    通讯员  李贤君 邬平

    年关前后,奉化松岙镇的12位村级“民生代办员”迎来了最忙时节,既要向镇政府的各个办公室提供工作材料,也不能耽误村民们的要紧事。

    从这个偏远的沿海乡镇坐上公交车,到奉化区行政服务中心办事,一来一回至少花费3小时。镇里共有12个建制村,常住人口有1.2万,其中不少是留守乡村的老人。“以前出门办事像没头苍蝇,现在我们都知道,有事就来村委会找小汪。”80多岁的李婆婆住在淡溪村,从村里到镇中心还得跑上近6公里。她口中的“小汪”就是村里的民生代办员汪武全。上岗至今,这名30出头的小伙记不清帮村民填了多少表,跑了几趟路,已经成为各类代办事项的“熟练技工”。

    有大专以上的学历、会操作电脑、年龄在35周岁以下、拥有本镇户籍,12位代办员都符合以上要求。2015年5月,他们通过公开招聘正式入职,并接受了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为随时掌握最新的民生政策,他们还要参加镇级各部门的不定期培训。他们的代办事项分为25类,包括农村医保、农村养老保险、低保审核、水稻保险等。遇到村民咨询时,代办员要讲明政策,告诉村民需要哪些资料,帮着填表、复印材料、登记造册。每周,代办员会带上几位村民的材料,跑一趟区行政服务中心。村民大部分事项足不出户办妥了,部分必须由本人亲自办理的事项只需要村民“跑一次”。

    跟大学生“村官”相比,这些拥有松岙镇户籍的民生代办员具有较强的岗位稳定性。“从‘外来的媳妇’到‘靠谱的小娘’,村民们对我的称呼在改变。”上汪村是施婷的婆家,如今她已经对常住村民情况很熟悉,走在路上,常有人和她笑着打招呼。刚接手这份工作时,听不懂本地方言成了她最大的障碍。她还记得,汪大爷的听力很差,免费领取的助听器却在干农活时弄丢了,只好重新申请。施婷拿着表格去了他家七八次,扯着嗓子叫门,最后还是家中的小狗“提醒”汪大爷开门。好不容易等他的老伴回家,施婷有了“翻译”,费了好大工夫填完申请表。“有的老人不识字,子女不在身边,因为担心自己吃亏,会忍不住冲我发火。”施婷说,做代办工作难免遇到委屈,但她深深理解村民的不容易,坚持以微笑化解怒气。

    能办的要尽快办,不能办的要解释清楚。“事事有答复,件件有落实”,这是考核12位民生代办员的首要标准。截至目前,全镇累计代办各类事项2500余件,接受群众咨询620余人次,群众满意率达100%。

    “这批代办员是沟通村民和镇政府的桥梁。”该镇党委副书记单华锋介绍,代办员不仅要为村民服务,也是镇里各部门在各村的联络员。各村支部、村委三年就要换届,而且,许多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对现代化办公软件所知甚少。以前,镇里各部门在各村的联络员都由村干部们兼任,“兼职报酬”不高,各部门的任务也是“苦乐不均”,村干部对这些工作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现在,“上面千条线”的联络工作归结到全职的代办员手里,再没有“踢皮球”的现象,沟通效率大大提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