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田园·乡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1月24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桂凤:83岁的“余姚老布”唯一传承人

王桂凤老人展示其织布技艺。(资料图)

    本报记者  黄 程

    余姚记者站 谢敏军      

    去年年底,文化部公示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名单,余姚土布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桂凤名列其中。余姚土布在历史上称“越布”,在本地俗称“余姚老布”,以纯棉纺织而成,质地优良,吸水性、透气性好,穿着舒适度较高,历史上甚至成为皇家的贡品。

    作为该项技艺唯一传承人,从15岁学做纺纱织布,到如今83岁高龄依然坚持织布,王阿婆用越布讲述着她平凡而温暖的一生。

    王桂凤说,自己是慈溪小安乡人,15岁时学做土布,其绝活传自于她的母亲。20岁时,她嫁到了余姚小曹娥镇,便把这门织布手艺带到了镇上。“从棉花的处理,到纺纱、拨纱、染纱、浆纱、调纱、摇鱼管、经纱、织布,每一步都考究得不得了!”王桂凤老人说,土布制作的技术非常复杂,布上花纹有几种颜色,织布时就要准备几种颜色的梭子,花纹布一般有斜纹布、方生布、篾辨布、窗门布、四脚布、空心十字布等。

    据她介绍,织布用的原材料棉花,采摘自后院的棉花地,晒干后的棉花用纺花车纺成纱线,纺完的线需要经过染色、上浆等工序,最终变成五彩纱线,纱线卡入梭,在织布机上来回穿梭,方能纺织出各式各样的土布。

    王桂凤的绝活就是能织出各种花样,土布制作技艺的核心是经线环节,这个环节其实就是在设计花样。她家中保留的样布有20多个品种,女儿王月芳说,因为妈妈年纪大了,有些布样上的花样难以在织布机上再现了,虽然她和姐姐王梅芳也会织土布,但是很多花样只有妈妈才会织。而王桂凤的外孙辈们,现在从事的工作基本与土布无关。

    “这是桂花,当时最漂亮的布,需要6种颜色的纱线,5个管梭6个彩梭来完成。”她一边介绍她收藏的越布,一边说起当年的往事。“当年没有洋布,要做漂亮的衣裳,几户人家就一家出一种纱线,然后我来经纱,织成布再几户分配。”老人拿出收藏的几件土布衣物向笔者展示,虽然已有三四十年但依然完好。

    但是这项古老精妙的技艺,却面临着断层。曾在该镇文化站工作的一位工作人员说,经线是技术活,以前织经线的人被称为经线师傅,镇里多次组织过土布制作技艺的培训,年轻人不愿意学,上了年纪的人多是会织但不会经线,除了王桂凤外,现在会经线的也就两三个人,她也曾跟着王桂凤学过,只学会了一点点。

    王桂凤老人对余姚土布有着深厚的感情,她说:“土布是我们传统的衣料,余姚土布更是我们余姚的特产,除了环保外,透气性也好,冬暖夏凉,越洗越软,特别适合小孩和老年人穿。我要把我们土布制作技艺不断地传下去。”

    笔者了解到,2014年,小曹娥镇就立项建一个土布馆,在馆里展示土布的制作工艺和工具的同时,开展土布制作技艺培训。土布馆去年10月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可以建成。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