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1月26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写属于自己的“中国故事”

——评施国康散文集《感恩贫穷》

    李建树

    施国康,宁波作家、老年大学学员,有很多人认识他。我知道此前他已经出了一本族谱随笔集,所以当他将《感恩贫穷》这本新散文集送到我书案上时,不由大吃一惊,原来他在写作上竟是如此勤奋。

    我与施国康这位业余作者的交集,始于文字。当时我在《文学港》编辑部担任散文稿的编辑,看到他的投稿后,想与他谈谈如何修改提高的事,便打电话约他到编辑部。他来了,那时还年轻,中等个子,面貌俊雅,体形清瘦,待人接物谦恭有礼。经过数次交谈,我大概知道了他的出身、成长以及爱好与追求。他出生在东乡一个贫穷的农家,放过牛,念过中学,当过兵,转业后进入市级机关工作,业余爱好阅读、写作。

    近年来,在文学创作与体验生活方面,施国康完全跟上了时代发展的脚步。他努力做到自己的写作与时代相称,具体地说,既要在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学会寻找“一流的中国故事”,同时又要学会采用“一流的叙述方法”来讲好“中国故事”。在各类媒体上,常常能读到他的作品,亦屡屡获奖,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伟人颂·中国梦”的全国征文比赛中,他的文章获得了一等奖。

    施国康紧扣主题写了一个普通中学生如何意外而幸运地当了一回“毛主席的客人”的故事。文章一开头,他写了一个中学生作为“毛主席的客人”参加国庆观礼活动的心情,然后又生动地描写了进京路上的各种状况,通过一段段细腻的文字,为读者展现了当年普通百姓的狂欢场景。文末还写了一桩趣事,因中学生不忘农村牧童放牛时爱赤脚走田塍的习惯,在见过天安门城楼上的伟大领袖之后,竟激情难抑地赤脚走上了宽阔平坦的长安大街……这个细节一写,他的征文稿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施国康的另一篇获奖征文亦值得一提,在我看来,散文《父亲的肩膀》是一篇令人心灵震颤的佳作。文中的父亲一人扛着12口人的大家庭生活重担,却只有二亩薄田和一只生蛋母鸡作为一大家子赖以生存的资源。他描写父亲挑稻谷时的情景:“他先是毫不犹豫地俯下身子,站稳两脚,再使出浑身力气奋力挑起重担。”作者的描述,仿佛让我们听见了老父亲的肩膀和肋骨、腰骨在重压下发出的嘎嘣声……

    作者又写到父亲在评工分时,自报分总是比别人低一点,“我”对父亲这种吃亏的做法总是不理解,认为他太软弱。父亲却平淡地只用“当干部就得吃亏”这样的一句老实话来回应“我”的不平。写到全家人口多、每天的开销大时,父母口中常挂着的一句话是“蚕吃桑叶”。然而,即使在那样的困境中,父亲还是想尽办法供着三个孩子的书包。而少不更事的“我”,却常常哭叫着向他“逼债”,讨要书学费。

    丰满的细节描写,立体地树起了父亲的硬汉子形象,这篇文章一举夺得了“感恩父母家书大奖赛”的特等奖。

    施国康的成功,一方面在于他这些年来苦苦求索、研究散文创作之法,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有着对文学的深深的爱和执着,以及贫穷的深深感恩。因为他明白,作家在稿纸上写作,就如同父亲在大地上春耕秋种一样,靠作品说话,靠作品立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