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2月02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尤氏父子:

万国古船入梦来

古船藏品
尤泽峰介绍古船模型

    林海 陈云松/文 林海/摄        

    “这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日前,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长万明研究员专程赶到宁海县,参加古船系列收藏评估会,他兴奋地这样评价尤飞君、尤泽峰从海外购得148艘大型古船和60艘船模。

    作为民间收藏家的尤氏父子,为何不远万里从海外购得这些古船?这些古船的文化价值如何?

    出身海运世家的尤飞君、尤泽峰,曾创下了许多“中国第一”:中国仿古船模制作第一人,打造国内第一艘通过船检的全木制结构仿古游船“江山号”,成立中国第一家民办古船研究所,首次举办中国古船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国仿古船模首次赴欧洲展出,出版国内第一本《中国古船图鉴》……这一次“海购”,又创造了一个“第一”——收藏的古船规模在亚洲位居第一。

    国内罕见

    148艘大型古船和60艘船模,分别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涵盖了二战以前世界各地有代表性的木制、草制、皮制等各种类型古船,可以说是全世界古船的大集合。”与会的福州大学闽商研究院院长苏文菁教授说:“特别震惊!尤氏父子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把人类跟海洋相处的历史通过这些古船藏品展示出来了。”

    苏文菁教授认为,在这些古船中最有特色的要数缝合船,“当年只是在新加坡海事博物馆看到过缝合船的模型。而在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就有大量笔墨用于描述、对比缝合船和中国古船的优劣——缝合船的使用期限只有半年,而中国船是用苎麻、桐油加上生石灰按一定比例进行黏合的,使用寿命较长。”历史上,缝合船主要出现在阿拉伯海和印度洋北部地区,而他们此次购得的缝合船就来自印度喀拉拉邦。

    尤泽峰说,自己到过全世界80%的海事博物馆,但也是第一次见到缝合船实物。“第一眼看到它,确实是喜出望外——以前只在文献、图片中见过。这艘缝合船的出现,为造船工艺提供了实物方面的支持。”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各地的造船工艺均是因地制宜地采用当地现有材料,这艘缝合船的特色就在于它采用了印度喀拉拉邦的椰树纤维和麻纤维等。

    89岁的中国船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席龙飞教授见到缝合船也十分激动,直呼:“来自印度洋地区的缝合船,我生平第一次见到。这非常重要,代表了舟船文化的一个方面。”据了解,此前在国内的各大博物馆中均没有缝合船的实物,仅上海一家博物馆有缝合船的模型。

    古船“回家”

    从海外购得古船之后,如何让它们安全抵达宁海,是一个颇为复杂的技术难题。“仓储费、装箱费、集装箱运费、人工费,这些加起来也要花很多钱。”尤泽峰说,光是当地的吊车租用费用,就可以买10辆吊车了。

    为了让古船在运输途中不受损,在欧洲的4个多月时间里,他每天晚上和父亲尤飞君视频通话近一小时,以便安排第二天的吊装运输计划。考虑到当地人工费用高昂,尤飞君派了10多名工人前往欧洲。头一次出国的工人刚开始还很兴奋,没过一个月,他们就被古船装箱、运输的工作给累倒了,纷纷提出要回家。

    在这些船中,有一艘叫“耆英二号”的船只十分特别,这艘20世纪70年代在香港建造的仿古中式帆船,名字取自19世纪从中国远航至英国的著名广东籍商船“耆英号”。“耆英号”原为往来于广州与南洋之间贩运茶叶的商船,1846年至1848年,此船从香港出发,经好望角及美国东岸到达英国,是中国式帆船第一次到达大西洋海域,也创下中国式帆船航海最远的纪录。

    据资料记载,“耆英号”全长近50米,宽约10米,深5米,载重750吨。船员包括30名中国人及12名英国水手,并由英国船长查尔斯·阿尔佛雷德·奥克兰·凯勒特指挥。1847年在纽约停泊时,每天有数千人参观“耆英号”。接着,“耆英号”从波士顿出发前往伦敦,并于3月15日抵达泽西岛的圣奥宾海湾,只用了21天就跨越了大西洋——这个时间甚至比美国定期邮轮跨越大西洋的时间还短。该船在伦敦停靠时,包括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内的各界人士纷纷上船参观。

    “耆英号”的航行创下了中国帆船航海最远纪录,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木帆船构造和性能的优良。“耆英号”堪称中国历代古船设计思想和建造技术的结晶,是中国古船宝库中的一件稀世珍品。遗憾的是,“耆英号”到达目的地不久,就被拆解研究,木材制成了两艘渡轮和一些纪念品。

    “耆英二号”跟“耆英号”颇有渊源。20世纪80年代,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参加在伦敦的“香港周”活动,并将此船送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祝寿。这艘长19.02米、宽6.01米、高5.90米的帆船,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在回归中国的漫漫旅途中。“由于船的主体超出了集装箱,需要专门的散货轮才能运输;运输公司的报价是天价……”

    尤飞君、尤泽峰表示,希望未来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把古船藏品完好地展示出来,“这些古船可以说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历史文化的浓缩。”

    守望文化

    筹建一座世界舟船文化博物馆,是尤氏父子一个不算太遥远的梦想。

    苏文菁教授说,这些古船藏品,对于拓宽国人视野、培养国际性的眼光,有着非常大的文化意义——从这些古船的建造细节上,可以见到不同民族的工匠之心。这些古船是在不同的海域使用不同的天然材料与海洋互动的不同载体,利用它们,可以开展人类学、民族学、地理学、气候学等多方面研究。

    年过七旬的中国船级社武汉规范研究所何国卫教授在惊叹之余,郑重提出建议:要对这些古船进行修复、整理,保留其原汁原味;建议争取政府部门支持,筹建一座世界舟船博物馆。

    万明研究员表示,这些古船很多是唯一的,值得大力宣传。古船研究是中外关系史中特别薄弱的环节,希望更多专家来普及、宣传科技史方面的知识。“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事业,而是中国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将起到助推作用。”

    中国船史研究会副会长袁晓春表示,宁波-舟山港已是世界第一大港,但是海洋文化氛围的营造、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新的时代,政府和民间要联起手来建设海洋强国——体现在文化方面,海事博物馆、航海博物馆的建设要跟上。“路很长,故事很多很精彩,需要研究的才刚刚起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