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2月03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戏之王》:

用马戏诠释平等

    刘小波

    作为一部音乐剧,《马戏之王》的音乐很棒,每一首歌曲都有流行的潜质,更为难得的是每一次的歌舞都与剧情紧密配合,该感伤时感伤,该激情时激情。歌曲中的歌词还顺带了叙事功能,丝毫不耽误剧情推进,加上顺畅的蒙太奇剪接,节省了不少时间,总体水平比之前看过的《芝加哥》和《悲惨世界》刻意的歌舞桥段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你是休·杰克曼的粉丝,还会发现他的舞姿比年轻的男二号还要流畅到位。很多人评价这部电影对人物故事的描述不够,但是即便作为音乐剧,这部电影的情节也是相当饱满的。

    出身裁缝之家的男主角P·T·伯纳姆为了证明自己可以让出身良好的妻子过上好日子,押上一切创办马戏团,这时的他尽管尊重马戏团的演员,但更多的是将所有人只作为自己成功的工具,是招徕顾客的“活道具”。之后随着挫折的增多,他对自我证明的执着,对他人冷漠的缺点也逐渐显现。马戏团被大火烧毁后,他才在众多演员的爱和尊敬中寻回了初心:为了快乐而快乐,不去想如何超越今天的自己,而是关注当下。一部声色犬马的电影竟然与清苦的佛教教义顺畅接通,让人对编剧的高超技巧甚为叹服。最后伯纳姆将马戏团建在了空旷场地上,为今后马戏团的演出形式奠定了基础,也真正将马戏团的精神确定下来:通过马戏,将大众拉回到最初人与人的平等上来,为快乐而开怀大笑,为人生中的那些美好而喝彩。

    此外,能将一个马戏之王的故事演绎得如此动人,充分说明电影编剧对笔下人物的尊重,他们没有将其作为一个故事的承载者,而是从其内心出发,解读他为何如此的原因,于是就有了这部层层推进如剥笋般好看的电影。编剧也并没有一味地沿着好莱坞编剧的套路去推进故事情节,那些我们大概能猜到的转折没有看到,还是让我们看得丝丝入扣,没有任何违和感。比如男主角借助女歌唱家珍妮·林德获得上流社会认可后,他的“怪人”伙伴们要来一起庆祝却被他挡在门外,我就以为这些愤怒的“怪人”会一走了之,没想到他们只是唱了一首热血激昂的励志歌曲就完全没事了。

    这样的节点还有很多,足可以看出编剧团队对男主角的关爱,对他的尊重。所以尽管电影中的伯纳姆和现实中的稍有不同,也是编剧有意为之,并且完成度非常高。笔者本人也对马戏有种特别的感情,曾写过一篇关于马戏的小说《变迁》,文中通过“奇异世界”和其他一两百家马戏团在一个村庄的发展历程来隐喻当下中国狂欢式的文化大爆发。我的意思是,真正的创作可以也应该撇开故事的原有模样,在经过创作者的适当想象和幻化后变成自己想要说的故事,之后的创作才会水到渠成般顺畅。说白了,能够打动编剧的好题材才是真的好题材,才会让编剧文思泉涌地去完成它。

    这部电影所阐发的冲破束缚,个性解放,回归本我等,每一条线索都能对应一个意义,而且是那么地贴合。相比于国内类似改编自好人好事的戏剧影视作品而言,可以从这部电影中学到很多,本人觉得最缺乏的就是对故事主人公的这份尊重。他们或者斤斤计较于故事原型的意愿,担心对方不同意自己的虚构成分,于是只能跟在原型后面亦步亦趋,艺术没有高于生活,反而降低了身价。或者干脆扭曲地加上一些狗血桥段吸引观众,虽然整体上没有改变故事原型的人生样貌,却或多或少损害了原型的人物形象。

    一句话,有时我们缺的是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