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国际范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2月0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洋视角”下的宁波春节

鸣雁村村民教“洋客人”打鼓。 (徐展新 项一嵚 摄)
“洋客人”体验民俗文化,玩得不亦乐乎。 (徐展新 项一嵚 摄)

    本报记者 徐展新 项一嵚   

    立春节气一过,宁波春节气氛渐浓,活跃在校园和各个工作岗位上的外籍人士也加入了庆祝新春的队伍,让冬日的甬城增添缤纷的光彩。

    南塘老街的旅行集市聚集了数位画牡丹的外籍学员,国际会展中心的年货展销会吸引了逛展的美籍英语教师,奉化区尚田镇的鸣雁村更是迎来了近100人的“外籍旅行团”。在活动组织者的眼中,这是一次展示宁波“老底子文化”、打响区域旅游名片、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绝佳契机。那么,在这些“歪果仁”的眼中,宁波的春节究竟是什么模样?敲起大鼓、舞动长龙、写就春联的过程中,外籍人士能否感受到文化输出的力量?

    远观

    一群黄皮肤陌生人的狂欢

    “久闻中国的节日热闹非凡,而且人山人海,会拥挤到寸步难行。因此,我想借着春节活动的机会体验一下。”被问及为何主动参与春节活动时,来自印度尼西亚的Handi给出了一个有趣的答案。果然,进入活动现场的Handi只能在人潮中“随波逐流”,他一边感叹“人果然很多”,一边疾呼着“我想出去”。

    这样一个颇具喜感的画面,折射出部分在甬外籍人士接触传统文化时遭遇的困惑。在他们眼里,中国的文化很神秘、也很遥远,他们能熟练地说出饺子、筷子、春联、京剧等代表中国的热门词汇,却讲不清背后的文化内涵。为了好好招待来访的“洋客人”,尚田镇鸣雁村邀请了多位书法家来此挥毫并赠送春联,在书法家的指导下,来自荷兰的Steffie写下了歪歪扭扭的“福”字,加拿大的13岁女孩Malaika则一笔一画地临摹着身旁春联上的“春”字,她们写得很用心,但并不理解中国书法的运笔方式和字体背后的历史积淀。

    对此,长期教授外籍学员书法、国画的姜红升颇有感触:“简单地灌输中国文化的外在形态,很难起到传播文化、提升文化影响力的效果。在部分外籍人士的眼中,春节活动更像一场黄皮肤陌生人发起的狂欢,它很奇特、很有趣,但依旧遥远。”

    踱步活动现场,你会被游戏参与者的欢呼声和叫喊声吸引,往往会遗漏站在外围的旁观者。他们会因为语言交流的障碍而退缩,会在受邀加入游戏队伍时局促不安、面露难色,会在袋装中式爆米花和罐装西式“pop corn”之间选择购买后者。让他们融入活动之中,真切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宁波“老底子文化”的魅力,是活动组织者需要攻克的下一道难题。

    近看

    真看真玩真体验,让国界消弭无形

    鸣雁村的活动现场,一群来自印度的小伙子屡屡成为视线的焦点。他们调皮地把村民赠送的红围巾系在额头上,在各个游戏环节积极参与、全情投入,为获胜者欢呼,向落败者致敬。他们并不了解眼前的一切,却愿意以100%的热情置身其中,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壁垒消弭于无形。

    作为这支“印度团队”的一员和此次活动的英文主持人,Danny身着唐装,操着磕磕绊绊的普通话,却毫不畏惧地在镜头前展示自己。他的好朋友、来自土耳其的Turan也在这场活动中表现得游刃有余,不仅在接受采访时风趣幽默地吐槽当地年糕“味道淡没辣椒”,还在拔河比赛和“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赢得了胜利。“我来自遥远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同时也是一名‘阿拉新宁波人’,我愿意和每一位参与者交朋友,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游戏结束后,Turan没着急庆祝,而是把奖品送给了上一只来自孟加拉国的“落败老鹰”,并友好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自2016年起,双语杂志《宁波聚焦》已经连续三年组织外籍人士赴乡村参与春节活动。在杂志相关负责人看来,当地的建筑、美食、民俗是活动的核心和灵魂,现场组织的游戏环节则是连接不同国籍参与者的纽带。大门外,来自法国的三位姑娘与戴着“大头娃娃”面具的当地演员练起了舞步,跳着跳着居然有了桑巴舞的韵味,惹得旁观者纵情欢笑;大门内,毛里求斯籍女孩、美国籍“大叔”、乌克兰籍小伙子和中国的高校学生一起走上舞台,转着圈玩着“抢凳子”,大家忘记了身边的饭菜、暂停了与同行友人的窃窃私语,转而为台上的获胜者加油呐喊。

    “真看、真玩、真体验,才能真正了解宁波、了解中国。”此次鸣雁村春节活动,Handi报了名,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成行。但他早已成为不折不扣的“中国通”,不仅熟悉了当地的语言和文字,还结识了许多土生土长的宁波朋友。如今,他的心中已经植入了中国文化的种子,无须外力催化,也能慢慢生根发芽。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