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2月09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你我之间 互为依存

——石一枫中篇小说《借命而生》读后

    水草

    中篇小说《借命而生》是青年作家石一枫的创新之作,发表在2018年第一期《小说选刊》上。作者以第三者的角度、用20年的时间跨度,关注发生在普通人身边的故事,在勾勒人物命运的同时,呈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

    故事发生在一个特殊的社会观察点:看守所。20世纪80年代末,刚从大学校门出来的杜湘东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优秀警察,渴望实现个人价值。“他当年考警校想的是立功,是破案,是风霜雪雨搏激流和少年壮志不言愁。”“各项考核成绩全队前三名,擒拿格斗在省级比赛里拿过名次。”他不甘心一辈子囿于乏味的看守所内,然而,面对现实,他的激情慢慢消逝。管教对象姚斌彬、许文革越狱事件的出现,给他带来了长久的失败感,自此萎靡不振,用妻子刘芬芳的话说,是“矮了一截”。其实,这些事只是他产生变化的一根导火索,对照杜湘东的期望与工作、生活上的落差,他迟早会因失望而发生改变——将自己变成曾经讨厌和怜悯的无所事事的同事老吴。以至后来,当年那个曾主动申请到一线、到困难岗位上去的热血青年早已难以寻觅,取而代之的是只想留在登记处图个舒服的“大爷”。

    但是,他心中潜在的英雄主义情怀,还会时不时被周边的人和事所激发,他在关心姚斌彬母亲的同时,也丝毫不放过监视并抓住许文革的机会。

    小说中的许文革、姚斌彬曾是有理想、敢追求的青年。20年前,为了“活得和以前不一样,活得和我们的爹妈不一样”,他们想方设法变成有本事的人。从车床、铣床上手,没日没夜研究机器的构造原理,刚想研究汽车发动机时,却被当作盗窃犯送到监狱,从此再也无法摆脱笼罩在身上的罪名。他们在实施逃跑时,姚斌彬为了掩护杜湘东,被抓住判处死刑。许文革虽然侥幸逃脱,但从此隐姓埋名饱受苦难,同时也变得更加坚强,他明白“一个人背着两人的命,得替他(姚斌彬)活成他想要的那副模样”。他抓住时代的脉搏,终于成为成功人士,又通过自首洗白了自己。只是当改革的浪潮再一次袭来时,他被冲上岸来,曾经的先行者面临被淘汰的结局,万念俱灰之下,他选择自杀。而念念不忘将他绳之以法、追捕他20年的杜湘东,最后却成了他的救命恩人。

    最终人物的命运如何?小说的结尾并未解决读者的疑惑,但杜湘东终于明白,自己也如许文革一般借命而生,“那伴随了他多年的憋闷也在此时一扫而空”。

    在阅读过程中,我几度陷入这样的疑惑:他们究竟是先行者,还是被淘汰者?是英雄主义,还是悲情主义?应该是两者皆有之吧。他们跻身时代的洪流中,有成功,有失败,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在描写杜湘东等三人不同的人生道路的过程中,笔墨涉及司法、国企、资本等方方面面的改革……它们共同完成了《借命而生》这一多声部的“合奏”。

    “我却没法分辨,我终日不安/他俩勇敢和可爱呀,全部一个样/……/现在两人一个死了,一个回来了”,小说引用了苏联歌曲《山楂树》,颇有深意。不仅仅因为故事情节的相像,更是暗合《借命而生》的寓意,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他(杜湘东)还觉得不止许文革,就连自己的这条命也是借来的……向这世上的所有人借”,结尾处的这段话,似乎意味着《借命而生》的主题还有另一层含义:世上的每一个你我,都互为依存。

    任何一代人的历史都是岁月赋予的。小说中的人物,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把自己的日子过成了史诗”,而作者的任务是“通过一个合适的故事,对自己经历过的时代变迁做一些遥望和梳理”,从而为这个时代留下史诗。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