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2月1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响结构优化、产业融合、生态安全、科技进步、改革创新“五大攻坚战”

绿色都市农业建设步伐铿锵有力

余姚滨海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内的植物工厂
现代化育苗大棚
外国友人采摘草莓

    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这是走在全省前列的宁波农业顺应城市化发展和绿色消费新趋势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围绕打造“优质高效、特色精品、绿色生态、田园美丽、产业融合、健康养生”的绿色都市农业强市目标,我市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响结构优化、产业融合、生态安全、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五大攻坚战”,提高农业绿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创建绿色都市农业强市,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农村广阔天地变得越来越美。

    数据显示,2017年,我市一产增加值314.1亿元,居全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71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1.80,比全省平均低0.254,居全国前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得分79.71分,走在全省前列,高于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值4.71分,率先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

    打赢结构优化攻坚战

    农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诉求已经从粗茶淡饭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尤其是像宁波这样经济发达地区,市民对生态、优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旺盛。

    市农业局主要负责人表示,打造绿色都市农业的其中一项核心任务就是调整农业结构,把产业调优、调强、调绿。

    顺应新形势,我市围绕特色精品,做大做强水稻、瓜菜、畜禽等优势种业产业,加大特色优质瓜果蔬菜品种推广力度,全面打响了以市民消费需求为导向的“结构优化”攻坚战。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和经济作物实现产量、面积“双增”,早稻单产达460公斤/亩,再创历史新高,蔬菜瓜果、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发展较快,实现种植业增加值174亿元,增4.3%,增幅创近8年来新高。

    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企业才会有生机。宁波海通时代农业负责人对此深有感触。从松花菜、黄秋葵到冰菜,海通时代农业引进了五六十个新品种进行试种。他们还改变营销策略,设立市民农园,开通鲜蔬直通车,让市民走入农场,品尝健康蔬菜。

    畜牧业转型升级也是结构优化的题中之义。据统计,近年来,我市已累计关停畜禽养殖场近7000个,创建省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1个、省级美丽牧场54个,生猪规模化率达81.7%,居全省领先。

    我市还进一步强化农业品牌建设。目前,全市已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3个、“三品一标”农产品1505个、产地面积195万亩,居全省领先。余姚榨菜等12个农业品牌入选全省首届知名农业品牌百强榜,“阿明土猪”荣获“浙江省猪肉优胜品牌”称号,“振宁”“吃克”荣获“浙江省禽类十大名品”荣誉称号,意蜂蜂蜜荣获“浙江省蜂产品十大名品”称号。

    打赢产业融合攻坚战

    农业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

    隆冬时节,广袤农田略显萧瑟。而在余姚市滨海现代农业先导区植物工厂内,却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植物工厂栽培的红叶甜菜、生菜、荷兰豆等长势喜人。技术人员正忙着培育、管理无土栽培蔬菜。据介绍,这个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植物工厂利用计算机对植物培育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同时采用营养液和基质栽培技术,使得产品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

    按照“做强一批国家和省级园区、做精一批市级园区、做优一批县级园区”的思路,我市大力实施农业“152211”工程。日前,余姚市滨海现代农业园区、慈溪市现代农业园区、宁海县三门湾现代农业园区、象山县大塘港现代农业园区4个园区被列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对象,鄞州区横溪林特、水果特色农业强镇、鄞州区咸祥渔业特色农业强镇等10镇入选特色农业强镇创建名单,数量居全省第一。慈溪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全国第2名的成绩入选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我市大力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全市已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67家,年产值超过600亿元,慈溪蔬菜、余姚榨菜等8条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全产业链被认定为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

    眼下正是草莓采摘季节。在奉化、镇海等草莓栽培大棚里,一到双休日,不少市民开着私家车前来采摘草莓。位于镇海骆驼街道田园综合体内的阿欢园艺场经营主告诉笔者,草莓不用到市场上去卖,市民上门采摘解决了销路,既节省了成本,又提高了收益。

    随着农旅融合的深入,农田从单一生产向生产、生活多重功能拓展。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2017年,我市新建多彩农业美丽田园示范基地20个、现代农业庄园24个。全市已涌现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4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5个、示范点6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示范乡镇3个、示范点5个。

    打赢生态安全攻坚战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去年,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捷报频传。地产食用农产品监测合格率99%以上,创历史新高;在农业部例行监测中,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居全国前列,得到农业部表扬;奉化成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奉化、象山等6个县成为省级放心示范县。

    市农业局相关人士表示,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方面源于全程化、全覆盖的监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生态循环农业的快速发展,从源头保障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目前,全市已有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2个、示范区9个和示范主体107个,省级农资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试点县3个、省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1个。天胜“四不用”农场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六大区域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之一。

    实施“肥药双控”工程是让农田绿起来的前提。我市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围绕“精、改、调、替”技术,狠抓肥药减量与增效并重,力促绿色生态农业发展。通过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等生态化技术,完善农作物秸秆和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体系,2017年全市减少农药用量58.6吨、化肥用量2142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7%,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率98%以上。

    打赢科技进步攻坚战

    农业生产效益进一步提升

    农业现代化,种业先行。宁波已经跨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急需培育更多的优势产业。作为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的种业,必然是一个发展方向。正因如此,我市提出了打造现代种业强市的目标。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微萌系列西甜瓜、浙系长毛兔、振宁黄鸡……从种植业到畜牧家禽、蔬果花卉、水产,宁波种业创新多点开花,快速发展。去年,全市种业产值超过20亿元,市种子有限公司年销售额达1.6亿元,进入全国水稻种子销售十强,自主培育的“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年推广面积540万亩。微萌种业公司被评为3A级信用种子企业,年销售近8000万元,自主培育的“美都”西瓜种子占领了云南、广西、海南等地90%以上的大棚西瓜市场。

    农业科技的推广,离不开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的农技人员队伍。为此,我市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建立由政府主导,各级涉农科研教学单位、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经营主体等共同参与的农技推广联盟,新增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5个、农民田间学校8个,基本形成“一个主导产业、一个技术团队、一个产业项目、一批示范基地”的农技推广新模式。

    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离不开农业“机器换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创建,使得耕地、播种、收获、烘干、运输等各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操作。随着农业机械化日益普及,拖拉机、收割机甚至无人机等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数据显示,目前我市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4%,粮食机械化烘干率达到75%,居全国领先;叶菜、马铃薯、西兰花、食用菌和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的重点环节机械化取得突破性进展,余姚、慈溪成功入选全省首批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创建名单。今年1月,我市成功创建为全国第一批“平安农机”示范市,成为全省唯一上榜城市。

    打赢改革创新攻坚战

    农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升

    如何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权利?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目标,积极探索推进“三权到人(户)、权随人(户)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统筹谋划,着力激发活力。

    “确权是基础,活权是目的。”我市一些地方还先行先试,坚持方便、优惠、灵活的原则,积极探索集体资产股权质押,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试点。通过股权和土地经营权抵(质)押,拓宽了农民融资渠道,有效激发了农民创业创新的能力,唤醒了农村“沉睡的资本”。

    目前,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外业测绘率、审核公示率和合同签订率分别达99.9%、96.1%和77.7%,10个区县(市)全部通过省外业测绘专项监督检查;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成效明显,慈溪、镇海、奉化、象山、江北5个试点累计发放贷款3.9亿元;土地整村整镇统一流转稳步推进,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70%左右,居全国领先。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市累计完成村股份合作制改革2803个,占总村社数的99.4%,余姚兰江街道南郊股份经济合作社等5个村社实现平稳终止。江北区成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

    本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我市不断创新推动农业保险发展,包括气象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产量保险等在内的一批险种相继问世。市农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到去年年底,全市已有各类农业种养殖及农业设施险种总数达58个,参保农户10.5万户次,总保额72.6亿元,保费收入2.0亿元,实际赔付1.4亿元。其中,杂交水稻制种保险、甲鱼气象指数保险、南美白对虾气象指数保险、柑橘气象指数保险、梨产量保险、桃产量保险、梭子蟹气象指数保险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属首创。 

    “农业保险已成为我市应对自然灾害、减少农户损失、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驾护航’。”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撰文 孙吉晶 沈庆炜  图片由市农业局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