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春节期间,家人团聚,很多人会拍全家福。一项调查显示,64.2%的受访者今年春节会和家人拍全家福,16.9%的受访者不会,18.8%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2月13日《中国青年报》)。 农耕社会,“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的习俗让过年很是热闹喜庆;伴随现代化进程的滚滚车轮,一些传统的年俗逐渐流失,一些新兴的年俗不断涌现,诸如微信群里抢红包、亲友视频拜年……拍摄全家福也成为一种新年俗,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和践行。 曾几何时,拍照是一种精英消费,一些生活不宽裕的家庭,往往舍不得拍全家福。现如今,拍照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消费。不论是一家人专门到照相馆拍照,还是自己用手机拍摄,抑或请专业摄影师上门服务,拍摄全家福的成本越来越低、越来越便利,为它成为新年俗提供了社会基础。 在经济市场化和人口流动化的当下,家庭结构越来越小型化。同一个家庭的成员,散布在不同的地方。团聚看似容易,实现起来有时候却很难。借着春节这一契机,一家人好不容易实现了团圆,拍摄全家福不仅能记录这一美好时刻,也让春节更有期待、更有品质、更有“获得感”。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有句名言,“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让拍摄全家福成为一道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让全家福记录一家人的成长与改变,让拍摄全家福成为一个家庭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基因——拍摄全家福看似简单,却可以构建丰富多彩的“意义之网”。 不论是对家庭的留恋,还是对亲人的思念,抑或是对时光变迁的感慨,一张张超越时空的全家福照片,将过去和现在有机地勾连在一起,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尘封的历史的重量,是积淀的情感的味道。就像网上流传的“35年父女合影”一样,全家福同样可以承载一家人对精神家园厚度的追寻与渴望。 当今的中国横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智能社会等数个反差鲜明的社会形态,沧海桑田的进程中,必然也会带来习俗、风俗、年俗的“变”与“不变”。新俗与旧礼交织、杂糅,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对一些过时的年俗说再见,拥抱一些新年俗,在一个变动的时代里,才是我们应有的“姿势”。 急剧的社会变迁,改变了社会的联结状态,却改变不了人们对团聚的期盼。让年味更浓厚一些,让情感生活更充实一些,需要更多的文化载体。重温难忘记忆、感受幸福现在、憧憬光明未来,透过一张张全家福照片,我们可以更多地认识与发现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