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2月22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山巨变

三山村掀掉溪坑盖板,清澈溪流重现。(沈丽丽 摄)

    本报记者  何英杰 张建平 

    厉晓杭 

    北仑记者站 顾霄扬 

    正月初五,细雨蒙蒙。屋舍俨然,阡陌纵横,依山傍水的三山村显得格外美丽。整洁有序,乡风和美,为该村平添了温暖底色。

    入村向左,是三山村最热闹的地方。潺潺溪流穿村而过,商铺沿水而立。“古树、深井、老街,小桥、流水、商家”的和谐景象跃然眼前。副食店老板柯令金过年不打烊,热情地向外地客人推介:“溪边走走交关惬意!三山村大变样了,这多亏了美丽乡村建设。”

    原来,为了发展经营,三山村溪坑曾铺满盖板,上面停满了车、摆满了摊,乡村美景竟被掩藏了整整20年。

    三山地处北仑春晓南端,靠山临海,由球山、双狮、凤山、堰潭、合宅5个村合并而成,全村7000余人,村民多以种花木为生。“15年前,姑娘都不愿意嫁到我们这穷山岙来。”三山村党总支书记叶云良感慨,在太河路隧道打通之前,去城里要翻越三座岭,走五十多公里路。久而久之,三山形成了自己的小集镇,主要集中在合宅。

    2015年,春晓街道在三山村启动老街改造,还请来建筑设计师助阵。办的一件大事,就是把堰潭至合宅段的溪坑盖板掀掉,还水乡原貌。这遭到了八成村民反对,经营户反对尤为激烈。

    民意调查时,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柯久仁第一个站出来签字表示同意。并和其他党员一起,挨家挨户登门做工作。村民思想工作做通了,改造过程又是一波三折。光是溪坑护栏改造,就讨论了数十次。村民不理解,质疑为何要用旧瓦片;因经营受到直接影响,商户反对声音最大。

    乡村改造,究竟要改成什么样?宁波大学建筑系主任陆海教授、从春晓走出去的海归新锐设计师王灏早在2012年就参与了三山村的规划设计工作,不断实地走访,探讨各种方案,最后把风格定位为新中式民居。陆海说:“农村就要有农村的样子,我们试图恢复农村的原生态。理想的村庄,应该有优美的环境,有老底子的文化,也有现代化的生活。”

    溪坑整治方案融入了设计师不少巧思:收集老房子的废瓦,发动村里能工巧匠砌两岸护栏,造型各具特色;搬来竹林的竹子,打造小憩用的凉亭;沿线还设计了几个河埠头,方便村民用水、亲水。

    “宜居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规划则发挥引领作用。蓝图在手,乡村建设便有章可循。”春晓街道办事处分管城建工作的副主任虞哲华参与三山片区改造已有7年时间,经验丰富。在立面整治过程中,三山村摒弃了统一刷白的老办法,保留了每幢房子的“肌理”。虞哲华说:“乡村建设不应该千村一面,你看,我们的房子是有生命力的!”

    地处中心地段的三山农村综合体也进行科学规划整合,涵盖公交站、菜市场、停车场、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包括白改黑、三线下地、立面改造等美化工程。

    短短几年时间,三山村从“脏乱差”的破旧面貌,蜕变成了美丽集镇的新标杆。

    “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得好!花木行业回暖很明显。”三山种花能手、北仑巾帼园艺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郑路英正月初三就开工了,她对未来充满期望:“美丽乡村建设间接带动了产业发展。这不,以前迁到城里的人现在都想着回老家了,这几年回村造房子的,每年都有五六十户呢!”

    “青藤绿叶瓜架,春笋翠竹繁花。石砖灰瓦雕栏,春晓风景如画。”三山巨变,使游子的美丽乡愁有了依托,绘出了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