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 鹭 通讯员 王虎羽 获奖项目:“构造强磁共振系统的关键技术与成像方法”项目(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宁波参与单位:宁波健信核磁技术有限公司 做过磁共振的人都有这种体验:被推送进一个幽闭狭小的空间,忍受长时间不断的噪声“骚扰”。如今,随着“开放式”超导核磁共振系统进入量产阶段,这种传统的诊疗方式正迎来颠覆性的改变。 这一变化和宁波一家企业有关。凭借成果背后的多项技术攻关,宁波健信核磁技术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两次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释放出中国医疗仪器制造崛起、打破国际技术垄断的强烈信号。 颠覆传统诊疗方式 作为一种神经外科影像学介入治疗手段,超导核磁共振成像在治疗肿瘤、血管畸形,精准定位病变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然而,传统的磁共振成像设备价格昂贵,维护成本高,且结构形状大多为密闭式,在诊断过程中有诸多不便。 许建益在医疗仪器行业摸爬滚打近三十年,当他看到不少幽闭症、肥胖症患者无法接受传统磁共振诊疗时,便萌生了研制开放式核磁共振系统的念头。 “虽然看上去只是设备结构改变了,但核心技术的研发耗费了近5年。”许建益告诉记者,开放式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的技术难点,在于对磁场强度控制的每个细节的精密计算。 最终,健信公司的研究团队在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的协助下,突破了技术瓶颈,自主研发出了国内首台0.7T开放式核磁共振成像用超导磁体系统,并成功实现了量产。 现在,这家仅有300名员工的企业,研发人员就占了五分之一,研发费占用了销售额的近10%。 “通过以超导磁体替代永磁,设备的场强更高,检测成本更低、时间更短,图像更为清晰,维护成本下降一半,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医生的介入治疗。”许建益介绍,相比于CT,核磁共振对人体无辐射伤害,操作空间的扩大、图像精度的提升,为医生同步实施微创手术提供了可能,大大减少了手术对病患和医生的伤害。 目前,该项目成果已在国内近百家医院装机,并即将进入国际市场。相关专家认为,该技术对我国独立自主医疗成像和仪器产业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借外脑求共赢 产品的高精尖特性决定企业必须时刻保持紧迫感,紧跟行业发展前沿,掌握市场主动权。近年来,健信公司和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并成为北京大学、哈工大、中国计量学院等高校的实践基地。 早在2013年9月,健信公司就成立了院士工作站,由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伍伦贡大学超导与电子材料研究所窦士学教授领衔,双方历经4年,合作开发了“低成本超导材料的实用化技术”,并实现产业化,该项目被列入科技部认证项目。 产学研合作也为企业积累了宝贵的人才资源。不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带着课题来到健信公司,不但留下了科研成果,还留在健信公司工作,并在慈溪安家落户。 谈及未来,许建益信心满满,他告诉记者,健信公司正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发一款磁场强度为9.4T的磁共振成像设备,这是目前大型磁共振成像设备中的最高级别,全世界仅有3台,一旦研制成功,将有望扫描出人脑中的“所思所想”,为脑部损伤、老年痴呆等患者带来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