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制图 丁安 |
本报记者 龚哲明 编者按: 2016年6月,宁波获批全国首个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这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工作,保险业改革做好了,不仅能够为宁波“名城名都”建设注入更强动力,而且为全国保险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宁波样板”。为更好地助推这项改革落地、生根、见效,市政协召开委员月谈会,组织委员和特邀专家围绕“推动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主题,进行了协商交流,大家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宁波实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提出了许多务实管用、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本版特作此报道,以飨读者。 保险业作为现代经济重要产业,其发展水平是一个社会文明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中央在宁波设立首个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举措重要、意义深远。 宁波中选也并非完全偶然,宁波是我国近现代金融业的重要发源地,金融文化底蕴深厚。早在1864年,宁波就已成为浙江省最早开办保险业务的口岸,当时宁波有24家洋行为英商海上保险公司、联合保险公司、利物浦承保人协会等代理水火和人寿保险业务,发展到1934年,在甬的保险业经理处已发展到42家,这在当时国内是少有的。 那么,宁波作为首个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获批一年多来成效如何呢?从市金融办的通报情况看,按照“新、快、特、统、好”的标准和要求,有关部门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突出重点、统筹推进,试验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全市共有保险机构57家(含2家保险法人机构),农村保险互助社2家,保险业总资产近600亿元。 成绩固然可喜,问题也得正视。市政协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我市保险业发展还存在个别区县(市)和部门保险业改革创新发展理念固化、数据“孤岛”现象明显、保险市场总体规模不大、保险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氛围不浓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政策导向鼓励保险创新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中国的保险业也应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不断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委员们认为,宁波作为首个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要进一步提高站位、把准方位,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运用新机制、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加快构筑以创新为主的保险业发展新业态,为新时代保险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机制创新、平台创新、供给创新,是目前我市推进保险创新必须要做的三件事情。”委员们建议,要着力在工作联动统筹机制、政府与保险机构之间的资金运用机制、保险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规范运行监管机制等方面下功夫,尽快创设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好机制、好政策。针对当前一些阻碍保险业发展的限制性政策,我们要发扬“敢吃第一只螃蟹”的探索精神,大胆尝试、大胆创新,多开“绿灯”、少设“路障”,为我国保险业发展探索一条体制机制上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要以开阔的视野、全球的眼光,跳出保险看保险,跳出宁波看宁波,高定位、高标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保险“硅谷”,推进保险创新产业园建设,加快构建“一核多点”的产业布局,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保险产业集约区、保险创新集成区、保险文化集合区和保险人才集聚区。要以精准的角度、有力的措施,引进一批保险总部机构和特色型、功能型的保险法人机构,以及保险经纪、精算等高端专业中介机构,切实以高端平台积聚高端机构,以高端机构吸引高端人才。要以创新的智慧、开拓的勇气,积极推进技术、业态、产品、服务、模式的创新,大胆探索“保险+互联网”“保险+智能”“保险+服务”,不断丰富保险产品体系,着力开辟更为广阔的需求空间和市场空间。 针对当前个别区县(市)和部门囿于传统思维定势,推动保险改革创新有待加速,协调推进机制有待完善的情况,委员们建议,要强化顶层设计,尽快制订出台保监会“一揽子”支持政策实施细则,将任务分解至各责任单位、地区;鼓励各区县(市)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制定鼓励保险创新政策,对在保险法人机构设立、保险资金引进等工作中取得重大突破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要切实落实好《关于宁波建设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实施意见》精神,按照职责分工,加强联系联动、协同协作,共同推动综试区建设提速增效、开创新局。 以特色产品服务经济发展 “我市现有保险机构创新能力还不强,部分创新险种市场盈利水平较低,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委员们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保险创新产品与宁波特色产业、老百姓实际需求间的关联度还不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应是保险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功能。 委员们建议,要提升保险与特色产业粘连度,坚持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发挥保险资金期限长、规模大、供给稳的独特优势,聚焦“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创建、“16+1”经贸示范区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国际港航服务中心打造等重大事项,扩大保险投资领域,创新资金运用方式,优化保险资金配置,以债权、股权、创投基金、私募基金等多种方式,向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港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提供长期稳定资金,助力我市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发展。要提升保险与民生需求匹配度,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出发点,一方面,适度扩大总需求,针对老龄化、二胎政策放开、家庭结构变化、基本医疗保障不足等社会新情况、新问题,开发多元化产品,满足更多公众、不同层次的保险需求,构筑起保险民生保障网;另一方面,提高保险产品质量,稳步发展住房、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领域保险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定制,促进居民消费升级。要提升保险与现代金融关联度,从大金融的全局高度来发展保险业,着眼保险与现代金融渗透融合的发展趋势,有效弥补彼此在业务上的不足,鼓励保险公司在资本、业务等方面与银行、证券、基金等其他金融领域开展全方面、深层次合作,探索金融跨界综合经营,不断提高保险业的保障力和竞争力,推动金融市场更加健康稳定发展。 以“抢”的姿态争取保险资源 与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目前我市保险市场整体规模不大,保险法人机构数量偏少,保费规模偏小,保险产业亟待做大做强。在全国各地对保险资源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宁波如何发挥保险创新方面的先发优势,先声夺人、拔得头筹? 委员们建议,要用足用好全国唯一的保险创新综试区试点机遇,主动加强与保监会的汇报衔接,以“抢”的姿态,争取设立一批保险总部机构和特色型、功能型的保险法人机构及再保险法人机构。要鼓励在甬保险机构积极向总部争取“资源向宁波倾斜”,努力在宁波设立研究分院、数据中心等分支机构;对投资金额大、地方贡献高、发展前景好的机构,落实“一企一策”措施给予奖补。同时要积极引进和培育保险经纪、保险精算、风险管理咨询等保险中介服务机构,助推保险做大做强。要积极探索保险资金运用新空间,引导保险资金以债权、股权、基金、PPP等模式,参与全市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及城乡一体化等领域投资;对在甬保险机构,应实施引资奖励措施。 此外,要加强人才支撑,鼓励我市高等院校开设保险专业,与保险企业联合培养基础人才;研究引进保险相关研究生院、博士点的可行性,促进保险销售、核赔核保等高端人才队伍的培养和稳定。要积极落实“泛3315”等高水平人才计划,加快保险高端人才和团队引进步伐,并为其在安居、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提供便利。 以信息共享突破数据“孤岛” “大力发展保险科技的重要前提是数据共享,但是目前我市企业、部门、行业之间的数据‘孤岛’现象仍较突出,使保险产品开发和保险成本下降受到一定制约。”部分委员对数据“孤岛”现象忧心忡忡。 数据“孤岛”,就是数据在不同部门、行业相互独立存储,独立维护,彼此间相互孤立。这种情况在现实工作中普遍存在。 委员们认为,数据共享就是突破“孤岛”现象的最佳办法。建议加快搭建保险信息互通共享平台,研究出台建设保险信息共享平台制度文件,落实关于保险信息互联互通工作的责任部门,探索建立保险业与社保、卫生、民政、公安、法院等部门以及其他金融行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共享平台,依托大数据平台开展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并同步制定保险业数据安全使用办法,构建维护保险科技应用安全的技术体系。大力引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运用的保险科技公司,引导保险总部在宁波设立保险科技功能性机构或创新实验室,鼓励设立和发展保险科技中介机构。 以人人参与倡导共建共享 “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与人人相关,也需要人人参与,最终实现共建共享。”委员们认为,在这先行先试的改革战场中,只有参战的士兵,没有旁观者。 委员们建议,要加大对保险公司总部的定向宣传力度,详细宣传推广综试区建设相关优惠政策、成功案例等,加速保险机构落户我市;要积极借助传统媒体、新媒体等手段,定期对综试区建设所取得的成效、进展及成功案例开展宣传推广,提高综试区建设的示范性、引领性;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保险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普及保险知识,让百姓切身体会综试区建设所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提高全民参与综试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闻链接 我市国家保险创新试验区建设 取得四大发展 宁波获批国家保险创新试验区一年多来,建设取得四大发展。 第一,服务实体,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全力推动保险创新,帮助实体企业降成本、拓市场、防风险、促转型,如全国首创的建设工程综合险累计帮助近700家建筑企业释放担保资金37.83亿元。大力引进保险资金,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源头活水,仅去年1-9月,全市共引进保险资金184亿元。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建设,为企业“走出去”撑腰助力,如中信保宁波分公司为全市42个对外投资项目提供风险保险,涉及境外投资资金2.8亿美元。 第二,改善民生,切实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着力推动社会治理水平现代化,如全国首创的医疗责任保险覆盖全市所有公立医院和650家村级卫生室,与人民调解工作紧密结合,有效减少“医闹”现象发生。着力推动精准扶贫和民生保障,如扩大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承保范围,覆盖200余万人次,全市平均每3位农民就有1人拥有小额人身保险,为防范农民因病致贫、返贫发挥了积极作用。着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如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覆盖农林牧渔产业,险种数量全省第一,新推出鸡蛋价格、杨梅降雨、葡萄风力、网箱养殖大黄鱼等新型指数险种,保险产品已覆盖50多个农产品。 第三,集聚产业,打造全要素生态体系“保险硅谷”。狠抓保险机构筹设,目前有保监会在审保险公司4家,已完成申报材料、准备报会的5家,正在酝酿组建的4家。打造保险“全产业链”,目前已有23家保险科技公司、保险共性技术实验室、保险互联网第三方服务企业等机构落地宁波。建设保险创新产业园,各区县(市)“一核多极点”的产业园空间布局逐渐清晰。 第四,完善制度保障,营造保险创新发展新气象。推动保监会给予宁波“一揽子”14条含金量很高、力度非常大的支持政策,配套出台全国首个保险创新保护制度,创新统计指标体系,政策红利迅速转换为发展红利。 (记者 龚哲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