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嘉国向记者展示宗谱中记载的“布袋和尚”传说。(项一嵚 摄) |
近日,奉化“布袋和尚传说”传承人张嘉国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入选后,国家每个月给我发4000元补助。我家老太婆说了,这笔钱她不会动一分,全都用来宣传‘布袋和尚’。”在长汀村村委会办公楼里,74岁的张嘉国老人笑呵呵地搬出了他的“看家宝贝”。 本报记者 项一嵚 奉化记者站 严世君 一本《奉化长汀张氏宗谱》被张嘉国小心翼翼地放到办公桌上。纸页已经泛黄,但是整齐挺括,看得出老人花了不少心思来保护这本历经102年的宗谱。宗谱将“布袋和尚”尊为长汀张氏族的“义祖”,详细记录了“布袋和尚”现身、成长、出家、圆寂及埋骨佛塔和碑林所在地的故事。 “义祖,就是没有血缘关系的祖先。”张嘉国解释,这本宗谱里清晰记载,奉化江流经长汀村的河段有一个大潭,称为洪郎潭;唐末时期的村民张重天见到潭上漂着一捆柴草,上有一幼儿,就和妻子窦氏一起收养了他。这个孩子长大后,到奉化岳林寺剃度出家,法名为“契此”,自号长汀子,因随身带着一个大布袋,人称“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唐末至五代后梁时期著名的高僧,被认为是弥勒佛的化身。而这本宗谱为确立“布袋和尚是奉化人”以及之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立下了功劳。 “那时我不知道这本宗谱的价值,是奶奶和爸爸嘱咐我,一定要把这传家宝藏好。”张嘉国回忆,在十年“文革”中,他把家里的三本经书交出去“充数”“破四旧”,而这本宗谱被他藏在了地板下,再用衣橱压住,“当时我想,经书别的地方也有,但这本记载着‘布袋和尚’事迹的宗谱只有我们长汀有。”附近无人时,他偷偷把宗谱拿出来吹吹风,防止发霉。 1982年起,张嘉国开始搜集和整理“布袋和尚”传说。有的根据自己的回忆记录,有的向村中老人请教。同时,他还不遗余力地通过媒体传播这些故事,让“布袋和尚是奉化人”的理念深入人心。他陪同过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多家重量级媒体的记者,将奉化的这一民间传说推向全国。 2009年,张嘉国被列为“布袋和尚传说”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这促使他产生了将这些口头传说整理成册的想法。“刚买电脑时,我连开机关机都不会,是孙子和外孙女给我当‘小老师’。”2015年3月,他自编自写、自费印刷的《布袋和尚长汀子》终于付梓。全书有11万多字,收录传说100多则,发掘了许多新故事,纠正了不少广泛流传的谬误。 张嘉国的办公室里挂着多幅与布袋和尚有关的字画,都是他自学而成的作品。他最喜欢的是一张《‘布袋和尚’与十八童子图》,十八个童子跟随着“布袋和尚”,有的嬉戏打闹,有的玩着他的串珠,有的抬着他的锡杖。“我从小就爱写写画画,也爱听长辈们讲‘布袋和尚’的传说,把传说中的片段画出来让更多人看到,很开心。”在这位经历过人生苦乐的老人看来,慈悲豁达的弥勒精神应该永驻人间。
|